初冬的波恩已是涼意頗濃,但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會場里卻有另一番景象。來自全世界近200個國家的代表、非政府組織和各類民間人士齊聚波恩,為氣候變化這一關乎全人類未來的重大問題交換意見、探討出路、發出自己的聲音。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是為我們的后代創造美好生存環境的必由之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創造了發達的物質文明和令人驕傲的精神文明,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不僅關乎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還是全球公平發展的現實要求。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大會發言中表示,應對氣候變化事關全球公正。小島嶼國家基本沒有享受到化石能源所創造的財富,卻嚴重受到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威脅。施泰因邁爾表示,國際社會有責任幫助這些國家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從《京都議定書》到《多哈修正案》,再到《巴黎協定》,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步伐從未停止。但發展的地區差異、經濟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在一定范圍內的相互沖突,讓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步伐略顯沉重。今年在波恩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正值《巴黎協定》生效一周年之際。各方在協議生效一周年后再次審視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展,探討未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具有特別的意義。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援助、減排目標等問題上的博弈與溝通引人注目。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巴黎協定》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積極踐行者,在此次會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中國的積極斡旋下,發展中國家形成了堅定團結的共識。同時,發達國家也展現出了一定的靈活性。這顯示出中國在應對氣變問題上不僅自身積極兌現承諾,更是全球共同應對這一問題時的溝通使者,體現出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責任與擔當。
中國在此次氣候大會上收獲了很多積極評價。施泰因邁爾表示,中國雖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任重道遠,但當前中國政府在平衡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方面作出的努力釋放了積極的信號。專家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在此問題上積極貢獻中國智慧,充當傳遞“正能量”的使者,令與會各方深受鼓舞。會議取得的各項成果與中國在其中的努力密不可分。
德國作為大會的東道主和“技術主席國”,其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政策備受關注。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至2020年德國將對發展中國家用于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支持增加一倍,并繼續向有需要的國家出口清潔能源技術,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一道應對氣變問題提供現實可靠的路徑。
盡管此次大會在最后時刻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各方落實相關行動,特別是發達國家落實對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方面仍有待觀察。此外,專家認為,當前如何落實2020年前的安排十分迫切,各方應當盡快就這一問題達成共識,制定行動方案。
大會期間,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發出了明確的信號——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的共同責任,發達國家應當認識到將承諾盡快付諸行動的重要意義。盡管大會作出的決議并不完美,但仍然反映了各方的訴求,形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成果,體現了合作共贏的精神。
不少專家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國際社會的挑戰,各方應當在經濟發展和人類生存當中尋求一種更加平衡的發展路徑。只有各方都行動起來,以開放和建設性的態度就這一問題溝通協商,并將落實行動放在首位,才能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取得更多實質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