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2018年要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淘汰關停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
會議期間,記者在與代表委員的交流中了解到,在煤炭、煤電互相“頂牛”的表象背后,調結構、促轉型已成為雙方的共同選擇。
主體地位不變 控增量強存量
2017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約為45億噸標煤,煤炭占比約60.4%,同比有所下降;去年我國的煤炭產量約為35.2億噸。“總體而言,煤炭還是‘產大于銷’。”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能源投資集團總經理凌文認為,煤炭行業仍需做好“三去一降一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力裝機從5700萬千瓦增長到17.8億千瓦,煤電裝機已達10億千瓦。全國政協委員、大唐集團董事長陳進行指出,新時期的能源發展,火電的保供、托底、讓路三大作用不可或缺。“煤電不僅在當前的電力供應中占絕對主導地位,而且在下一步的散煤治理中也將發揮重大作用。”
無論是從消費總量還是在能源結構中承擔的功能來說,煤炭、煤電的主體地位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改變。但在煤炭、煤電產能過剩,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控制擴張規模、提升產能質量,開始成為煤炭、煤電新的發展方向。
“包括華能在內,整個發電行業在煤電領域的投資,都在壓縮。”全國政協委員、華能集團董事長曹培璽告訴記者,煤電行業擴張式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調整結構、提質增效將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一方面,逐步配合國家把煤炭比例降低;另一方面,要確保存量部分是先進的、高效的、清潔的,未來的煤炭利用必須要走這條路。”凌文也指出,煤炭消費占比會是一個逐漸降低的過程,“去產能不是單純的去產量。今年煤炭行業在淘汰1.5億噸落后產能的同時,也會有一批先進的、優質的產能被有序釋放。”
煤電抱團求生 布局清潔能源
2017年,煤電企業經營壓力巨大,曹培璽表示:“經營壓力來自于設備利用小時數較低、市場交易電量占比擴大等多種因素,但目前最主要的還是電煤價格高。” 中電聯于3月9日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沿海電煤采購價格指數顯示,在經過兩期回落后,5500大卡綜合價收于616元/噸,但仍與2017年底的價格相當。
在《2017-2018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發布會上,中電聯相關負責人就指出,電煤價格的劇烈波動實際上不利于煤炭、煤電兩個行業的健康發展。1月11日,國家能源集團與大唐、國投電力、浙能、粵電、江蘇國信、申能股份等重點電力企業簽訂電煤三年長協合同,以期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凌文也直言,三年長協的成功簽訂與2017年局部地區出現的電煤保供壓力有關,并表示三年長協合同是“大趨勢、大方向”。
關于煤電一體化對煤電矛盾產生的作用,凌文回應稱:“煤電一體化的企業會從自身管理的需求出發,統籌協調。可以用較低庫存水平保持電廠運行,同時自發地優化機組質量。無論是保供應還是去產能,都可以較好地應對與調整,煤電一體化是化解煤電矛盾的優秀解決方案。”
2017年較高的燃料價格使得煤電企業盈利水平整體大幅下降,而大型煤炭企業盈利翻倍。煤與電這對“難兄難弟”多年來此消彼長,但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近五年來,華能在清潔能源建設的投資占比都在70%以上。”曹培璽坦言,清潔能源發展是華能當前的一個主攻方向,“目前華能集團煤電裝機比重是69%,清潔能源占比為31%。在這樣一個時段,調整裝機結構,進一步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我認為對發電企業來說也是一個機遇。”各大上市發電企業的業績報告也顯示,清潔能源發電量及裝機量雖然仍占少部分,但其對發電企業利潤總額的貢獻占比正在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