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給側改革的框架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社會總供給的結構優化,而社會總供給的結構優化則立足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日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邱兆祥教授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推進供給側改革,著力加快產業調整和升級,既是當務之急,更是我國的長遠發展大計。
解決供需錯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2017年既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深化之年。邱兆祥分析,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的壓力,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實則是供給結構與市場需求脫節造成的“供給失靈”,即供給不符合需求,有效供給不足。“供給側改革是改善供給,擴大需求,解決供需錯位的重要舉措。因此,要‘著力加強供給側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供給側改革要求重回實業,注重產業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從而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這是解決‘有效供給’不足的根本,也是供給側改革見效的基礎。”在談到解決供給不足的實質所在時,邱兆祥表示,推進供給側改革,其實質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創造新的需求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此形成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供給。
化解產能過剩亟須產業升級
近些年來,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及升級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共識,受到重視和政策支持,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及升級的步伐還不夠快,“熱度”還不夠高,邱兆祥認為,其中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產能的嚴重過剩。
邱兆祥具體分析,產能的嚴重過剩不僅抑制了企業自身的產業升級和發展,而且還使全社會新供給的增長受到嚴重的拖累。由于不少產能過剩的行業規模大(如鋼鐵、煤炭等),投入多,涉及面廣,占用了大量的金融資金等資源,抑制了資本向新興企業和新供給領域的轉移,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轉型升級和新供給領域的發展。因此,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
面對產業產能嚴重過剩的現狀,邱兆祥建議,一方面,要大力推動產能過剩行業內的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改善供給質量,增強有效提供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實現產能過剩行業的整合,進一步縮短產能,節約投入成本及資源,使更多的資金、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有可能投入到產業升級的領域,從而使產業升級更加“熱起來”,步伐更加快。“著力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將會使‘中國制造’強筋健骨,提質增效,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實力也必定會因而邁上一個新的更高的臺階。”
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我國產業升級路徑應如何選擇和設計?邱兆祥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們要順應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浪潮,高起點地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例如,以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
邱兆祥強調,應圍繞上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領域,重點培育一批具有產品檔次高、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即“三高”特點并有長遠發展潛力的骨干企業,通過這些重點企業的品牌效應和帶動作用,促進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
此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的要求。邱兆祥說,現代服務業有著突出的高科技知識和技術密集的特點,現代新興產業的發展必須依靠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科技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在研發設計、流程優化、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節能消耗等諸多方面的支撐。“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不僅有利于減少產業發展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減輕對環境的損害,而且有助于提升產業的整體素質和運行質量,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