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著眾多“大國重器”企業的東北,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典型價值,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今年以來,記者深入其中10家企業調研發現,企業發力點正在從需求端轉向供給端,依靠創新驅動一系列產品邁向中高端,各項改革正穩步推開。
發力點從需求端走向了供給側
中石油撫順石化公司是一個有近90年歷史的老牌煉化企業。自2011年遭遇市場變化后,4年時間累計虧損187億元,身背著中石油系統“虧損大王”的帽子。如今,企業一躍成為中石油系統排名前列的盈利大戶。
“僅今年1-5月份,公司盈利就達22.64億元,同比增加7.12億元。供給側改革抓住了發展的牛鼻子。”撫順石化總經理李天書說,“從‘需求’到‘供給’,一詞之變,觀念轉了,路就亮了,企業效益隨之而來。”
李天書拿著一個礦泉水瓶蓋舉例說,瓶蓋雖小,但生產瓶蓋的原料僅華東地區一年需求就有25萬噸。但因為瓶蓋對氣味、旋擰度要求近乎嚴苛,國內竟鮮有企業能生產。供給端改革發力后,撫順石化打入了這一市場。
將企業發展的發力點、著眼點從需求端轉向供給側已形成共識。在被稱為“國家砝碼”的沈陽鼓風機集團,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速21.3%,訂貨平均增速29.5%。
數據的背后,是沈鼓自主研發的國家核電項目配套的第三代核主泵、首套國產10萬空分裝置壓縮機組和年產120萬噸乙烯三機等一批產品,填補空白、替代進口,成為重要支撐。
位于吉林市的吉林化纖,擁有國內1/3以上的腈綸產能。董事長宋德武舉例說,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毛皮生產國,主要原料扁平纖維卻長時間依賴進口。企業在供給端發力,加速開發出國產扁平纖維,每噸比進口低四五千元,奪回10%的市場份額。
創新驅動邁向中高端
“我們自主研發的一種新型鋼材領先全球,目前正在申請專利。”本鋼板材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研究院一位負責人說,推進供給側改革進程中,本鋼集中科研力量組建了研究院。“有了研究院,本鋼正從跟跑型企業向領跑型企業轉變。”他說,去年本鋼研發的新產品達131個。
5月5日,中國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首架大飛機C919在上海一飛沖天。作為供貨商,撫順特鋼早在2010年就向中國商飛公司提供了包括高強鋼、不銹鋼在內的多個產品,用在了國產大飛機上。撫順特鋼是中國特殊鋼新材料的科研基地。近3年來累計投入研發資金5.2億元,累計研發新產品983個,今年公司在研國家科研課題36項。
遍訪這10家大型企業,無一例外地將創新作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點,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科研力量投入。
位于黑龍江省哈南工業新城的哈爾濱電氣動力裝備工廠內,核電站軸封主泵、特種電機、艦船動力裝置等產品從這里源源產出。企業自主研制的300兆瓦核電站反應堆冷卻劑泵組,填補了核電主泵國產化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哈電動裝董事長仲維濱說,公司科技投入占主營收入5%以上,持續的創新研發使集團水電、煤電、氣電等傳統產品不斷升級,核電、燃驅與電驅等新業務快速拓展,產品結構不斷優化。
作為我國軸承三大生產基地之一的哈爾濱軸承集團,如今正瞄準進口替代,集中力量向汽車、精密機床、軌道交通等6大核心領域發起沖鋒。“以前什么都干,但當全能冠軍難,現在就要在研發創新上做文章,做強主業,爭單項冠軍。”集團常務副總經理馬平慧說。
一系列改革正在鋪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一勞永逸的短期工程,要對準供給端久久為功、持續發力,這就需要制度供給做保障,也就是改革。”李天書說。
在撫順石化,為了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找準產品研發的靶向,從過去的半年核算、季度核算改成了日核算制度。“月核算、季核算,瞄不準市場,會貽誤戰機。”李天書說。
這10家大型企業都在創新管理機制上進行了探索。
——精細化管理,向國企病發起沖擊。沈鼓集團成立了20個工作小組,針對費用控制、價值工程、庫存利用等方面制定相應的降本增效策略。今年一季度制造、管理、銷售和財務費用降幅均在10%左右,最大降幅超過40%。
中石油吉化集團推行精細管理考核,一些廠子車間根據生產流程編題庫、出題目,分數與獎金掛鉤。員工學得好,操作更熟練,裝置更平穩,績效和實際獎金掛鉤程度從10%上升到70%,大大調動了員工積極性。
——實施人才戰略,增強創新力。北方重工、本鋼都加大了人才引進力度,在人才待遇、研究條件等方面進行優化。在中車長客股份,企業通過組建城軌客車創新聯盟,加入高速列車創新聯盟,及時掌握行業動態,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發調整。受益于此,在列車網絡控制系統研發中,研發團隊幾乎操作過國內外所有型號動車組的網控軟件,得到了重要參考。
從東北這10家企業的實踐來看,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他們找到了一條突出重圍、重拾向上的路子,展現出“大國重器”的骨干支撐力量。人們有理由相信,這些“大塊頭們”在未來一定能重塑輝煌,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