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對做好“三農”工作特別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安排部署,是我省農業農村發展關鍵時期的一次重要會議。對于統一思想認識,進一步增強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信心,加快深化農村改革步伐,具有重要意義。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剛剛過去的2016年,農業農村經濟平穩發展,為全省經濟低位企穩、穩步向好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業農村成為全省經濟時期的“穩定器、壓艙石”。糧食再獲豐收,為歷史第二高產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6%,達到10082元,突破萬元大關……尤其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力度空前加大,實現脫貧攻堅首戰告捷。這些來之不易的成績為全局工作提供了支撐、增強了底氣、增加了亮色。
同時也要看到,制約我省農業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與結構性難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從外部看,近幾年玉米庫存大量增加,價格降至多年來最低。與此同時,作為優質雜糧“黃金產區”,產業發育嚴重滯后,綜合效益還很低下;從內部看,農民外出務工機會減少,農業利潤空間壓縮,家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增長對農民增收貢獻率下降,農民增收的傳統動能明顯減弱。
這些矛盾和難題,內在原因主要是結構性、體制性矛盾。順應新形勢新要求,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調整工作重心,從供給側入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向深入。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當下,我省農業突出表現為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的階段性變化。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若還是簡單地在現有生產水平上作“量”的增減,而不著眼“質”的提升,會讓農民在市場同質化競爭中損失慘重。要適應市場需求,就必須在穩定提高糧食產能的基礎上,不斷優化產品產業結構、改進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具體講,在優化布局上,要明確主攻方向,集聚要素資源,做精雜糧、做優果菜、做好藥材;在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上,要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打好“特色”王牌,以功能農業為引領,發展品牌農業。特別要著力開發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拓展農業廣度和深度。要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提高農業質量效益。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深化改革創新、完善體制機制,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當今世界的農業競爭,與其說是單個產品的競爭,不如說是集良種、生產、加工、營銷等產前、產中、產后環節在內的整個農業產業體系的競爭。許多發達國家的農業,長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整個農業產業體系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新能力??萍紕撔率峭七M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引擎,要實現農業競爭力的顯著提升就必須加強農業科技研發,著力農業科技推廣,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突出抓好山西“農谷”建設,打造功能食品科創城和功能農業示范園。“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現階段仍是土地問題。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資金、土地等農業發展要素。同時,還要確保財政“三農”投入只增不減,持續加強金融對“三農”的支持,為農業農村穩定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補短板,就是大力彌補制約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既要補農業基本建設之短,持續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又要補農業生態環境之短,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擴大退耕還林還草,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比如,水是山西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瓶頸制約,補短板,就必須著力強化水資源支撐。
春天是萬物復蘇、充滿希望的季節。各地各部門要切實把認識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牢牢牽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牛鼻子”,真抓實干,奮發有為,不斷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迎接“三農”發展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