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量補價’的路子到頭了,最先進的礦井只剩下微利。”早在2016年年初,一家年產千萬噸煤礦的負責人略帶悲觀地說,市場無序競爭,煤礦無效供給,“寒冬”望不到底。
2012年下半年,煤市開始下行。2013年以來,山西持續推動煤炭管理、科技等領域革命,每年為企業減負百億元以上,但產能過剩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善。
山西噸煤綜合售價曾一度跌至200多元低位,噸煤虧損50多元,經濟形勢十分嚴峻。但全省長期“一煤獨大”格局下,不少人擔心“去減”工作影響GDP盤子、工業運行、財稅增長、民生保障,甚至危及發展、穩定大局;也有擔憂表示,萬一“我減你不減,誰減誰吃虧”,最后反而“贏了面子,輸了里子”。
2016年山西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及時出臺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以及32個配套細則。
到2016年底,山西年內計劃退出的25座煤礦全部關閉,退出產能2325萬噸,提前一個月收官,退出產能規模全國第一。其中,年產能90萬噸的煤礦10座,退出產能最大的達500萬噸/年。
到2016年11月底,山西規模以上原煤產量7.38億噸,同比下降15.2%,減產1.23億噸,幾乎相當于去年河南一個省的原煤產量,占全國煤炭減產量約四成,超過蒙陜豫魯四省減量之和。
隨著煤炭效益好轉,企業融資難、現金流緊張等矛盾得到緩解。通過晉商晉才“回鄉”創業創新,創優政府服務,煤炭依賴逐步減少。2016年前3季度,山西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比上半年加快0.6個百分點,同比加快1.2個百分點,實現企穩回升。
進入2016年下半年,煤價漲幅加大。山西省委常委會兩次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2016年10月底前完成年內任務。省委書記駱惠寧強調,供給側改革是山西經濟轉型的難得機遇,在減產量、去產能上必須態度堅決。
妥善安置職工是去產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山西省長樓陽生提出,絕不讓一個職工丟飯碗。目前山西累計下達獎補資金12.13億元,并從就業專項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中給予支持,預計全年補助資金3.65億元。到2016年11月底,去產能煤企已分流安置17914人,占應安置總量的85%。
關閉落后產能的同時,通過減量置換等方式發展先進產能。2016年山西已上報17座煤礦產能置換方案和化解過剩產能方案,擬退出產能8087萬噸。目前公布的方案顯示,為置換其中6座煤礦,山西將在5年內關閉退出39座煤礦,并大幅核減12座生產煤礦產能。
結合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山西全年發電量預計可實現1925億千瓦時,就地轉化原煤8893萬噸。
減產量、去產能為實施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戰略創造新條件。一年來,全國首座分布式瓦斯發電項目建成運行、氣化溫度1700℃的“晉華爐”成功投運、煤制油2.0版本升級……依托科技創新,多年來“傻大黑粗”的煤炭產業“脫胎換骨”,不斷開辟綠色市場。
煤炭市場好時,“一美遮百丑”;市場下行后,各種問題“水落石出”。針對長期存在的頑瘴痼疾,山西深化改革,激發活力。
位于大同市區10公里處,坐落著一座容納30萬居民的恒安新區,這是同煤集團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和棚戶區改造項目所在地。盡管人口規模比山西一些縣區都多,但除工商、稅務、公安等外,其余社會職能都由同煤集團的一家物業公司負責。
2016年12月中旬,大同市與同煤集團簽署首批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等企業辦社會分離移交框架協議,標志著針對大型煤企的“減負”啟動。
下一步,山西將結合國企國資、行政審批、生態環保等領域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揮民營企業在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