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發改委上半年公布,2016年煤炭行業已化解產能2.9億噸以上,提前超額完成2.5億噸的年度目標任務,一批違法違規、落后產能已經依法關閉退出。與此同時,中國煤炭行業也積極推進了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和布局優化,取得了明顯成效。進入2017年以來,煤炭去產能工作持續開展并已取得積極成效。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共退出煤炭產能6897萬噸,已完成年度任務的46%。從2013年煤炭消費峰值42.44億噸到2016年的37.83億噸,三年間共減少了4.61億噸煤炭消費。與此同時,煤炭生產量從2013年39.74億噸原煤,下降到2016年的34.1億噸,三年間共減少了5.64億噸原煤。截至2015年底,中國煤礦產能總規模為57億噸,這和化解落后產能的進度相比,任務是長期且艱巨的。
隨著煤炭行業去產能的不斷推進,經濟結構優化,積極成效正在逐步顯現。然而,在2017年上半年,發改委連續召開專門會議來穩定煤炭市場預期,強調要落實“放管服”要求,加快推進煤炭優質產能釋放。在此背景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炭戰略規劃研究院于2017年7月12日在京發布了最新研究報告《中國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關鍵問題研究》。報告對中國煤炭行業在供給側改革中面臨的關鍵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報告指出,化解煤炭過剩產能是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面臨的核心問題;煤炭企業杠桿增加,負債問題突出;煤炭成本構成復雜導致降成本難度大;行業管理體制阻礙煤炭市場化進程;提升行業整體科學產能水平任重道遠。2016年煤炭行業的去產能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2017年將繼續推進煤炭去產能工作,依法依規加快淘汰災害嚴重、資源枯竭、技術裝備落后、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不符合煤炭產業政策的煤礦,重點淘汰30 萬噸以下的落后產能,預計2017 年煤炭去產能1.5 億噸。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必然要求,煤炭行業實施供給側改革有望成為解決煤炭困局的關鍵。我國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任務是通過去產能,優化供應結構,匹配社會需求。根據行政區劃、煤炭地質條件、安全生產條件等因素將我國煤炭生產細分為五個區域,即:晉陜蒙寧甘區、華東區、華南區、東北區、新青區。“十三五”期間去產能總目標為10億噸。其中,東北區10488萬噸;華東區30975萬噸;華南區22598萬噸;晉陜蒙寧甘區35339萬噸;新青區600萬噸。
報告指出,中國要完善煤炭市場機制,營造良性市場環境。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煤炭去產能等政策短期內獲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長效措施還要遵循政策引導下的市場規律,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公開、透明的市場準入條件。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建立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在前期去產能的成果基礎上,未來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遵循市場機制,通過安全、環保、技術、質量等標準,政府引導和規范市場規則,建立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通過優勝劣汰的競爭,將破壞環境、安全隱患多、經濟效益差和虧損的煤企淘汰掉,企業根據市場供需來調整煤炭產量,減少成本高、質量差的煤礦產量。
和產能,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政府監管部門實時發布指導性信息,指導企業走向,同時在政策、稅收等方面進行調解。
課題提出發展煤炭科學產能、提升科技貢獻率、加強煤炭行業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煤炭的科學供應能力。構建以煤炭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科研平臺建設,完善研發體系,突破企業的技術瓶頸,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協同創新平臺,推進產業創新聯盟建設,建立和完善開放高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突破產業發展短板,提升繼承創新能力。課題研究提出,在產能控制、提高生態、安全、環境等標準的政策情景下,2020年科學產能比例的目標為71%。2030年之后,淘汰或改造升級約20億噸非科學產能,煤炭科學產能比例提升至100%。根據《關于推進煤炭工業“十三五”科技發展的指導意見》,結合我國煤炭行業實際情況,提出“十三五”期間,行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
研究認為,煤炭行業應利用“一帶一路”機遇,拓展煤炭企業“走出去”空間。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能、裝備、服務交流合作,促進當地煤炭科學有序發展,實現合作共贏,拓展煤炭企業走出去空間,贏得國際舞臺上利益相關方的更多信賴。課題組通過對比國內外煤炭綠色開發指標,分解與細化煤炭企業履行“一帶一路” 倡議的過程和目標的,提出煤炭企業“一帶一路”綠色產能合作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是一個多角度、多層次的系統,它由相互聯系的多項指標組成。煤炭企業“ 一帶一路” 綠色產能合作具有“ 開放性”,其本身也處于不斷發展之中,因此,也就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標體系。該報告中建立的煤炭企業“ 一帶一路” 綠色產能合作指標體系是根據國內外相關指標體系及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發布的《中國煤炭科學產能評測研究》等報告中的指標體系整理優化而成。該指標體系共設置資源節約、節能環保、恢復治理、保障體系、和諧發展5 個封閉性一級指標。并根據一級指標的組成內容,相應劃分為資源回收、循環利用、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生態治理、生態恢復、制度建設、技術進步、安全生產、經濟發展、和諧共存等11 個封閉性二級指標。設置三級指標28 項,并采取開放滾動式的評價指標,即部分指標應該由煤礦企業根據自身的資源環境特點及“ 一帶一路” 沿線及相關國家的具體環境及特征加以選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