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色經濟的世界趨勢和中國角色”為主題,來自中國的“綠色傳媒促進計劃”媒體代表團一行15人于10月12日來到設在肯尼亞內羅畢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總部,與聯合國副秘書長、UNEP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展開了對話。這一計劃是由中國環境報社、南方周末和杜邦公司聯合發起,由中國環境報社牽頭組織的。中國環境報社總編輯李松參加了此次活動。
中國媒體代表團在UNEP發起了題為“放大綠色正能量,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傳媒促進計劃”行動倡議書。中國媒體代表團表示,將在傳播世界先進綠色理念和成功實踐經驗、傳播中國的綠色正能量等方面互通合作,攜手推動中國乃至世界的綠色進程。
這一倡議得到了施泰納的認可。他說:“我十分贊同中國媒體的倡議,UNEP作為你們的合作伙伴,將百分之百地為你們提供信息、材料分析、最佳實踐等方面的支持。”
在過去幾年,我們獲得的一個最主要和最寶貴的經驗在于,通過環境規制,綠色經濟并不會阻礙經濟的發展,相反會對經濟運行大有裨益。
談及綠色經濟,施泰納表示出極大的熱情和信心。“在過去幾年,我們獲得的一個最主要和最寶貴的經驗在于,通過環境規制,綠色經濟并不會阻礙經濟的發展,相反會對經濟運行大有裨益。”施泰納表示。
施泰納自豪地向媒體代表團介紹了UNEP的生態辦公樓。作為UNEP和聯合國人居署的總部,這座辦公樓安裝了6000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板,全部采用節能燈和自然通風系統,1200名員工的用電實現了自給自足。
“生態樓的前期投資成本較大,但幾年后其效益將明顯顯現。”施泰納說:“這座清潔和智慧的建筑,就是環境和經濟有機結合的一個典范。”
UNEP發布的報告《邁向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消除貧困的各種途徑》給出了這樣的研究結論:實現綠色經濟不僅會實現財富增長,特別是生態共有資源或自然資本的增益,而且還會(在6年期內)產生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傳統的經濟表現衡量尺度)。
在交流中,有記者擔心,在向綠色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兩難情境:政府常常受制于有限的預算,而消費者并不愿意出高價購買環境友好的產品,綠色經濟的市場難以建設。對此,施泰納認為,政府的角色和定位是綠色經濟轉型的核心。消費者都想做出正確的選擇,企業都想從能獲利之處獲利,而政府能否通過稅收、補貼等經濟手段制定出正確、明智的激勵性經濟政策是市場建設的關鍵。
“在上海世博會期間,我看到上海針對節能家電產品對消費者實施補貼,這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施泰納補充說:“德國在推動可再生能源轉型中,也遇到了四大傳統能源企業的抵制。德國通過激勵政策推動其他小企業發展可再生能源,給四大巨頭帶來了挑戰,這也是政府利用經濟杠杠實施宏觀調控的典范。”
綠色經濟不只是富人和發達國家的奢侈品,還是消除貧窮的主要推動力。
施泰納表示,盡管目前一些國家和地區對綠色經濟的概念和有效性仍持懷疑態度,但向綠色經濟轉型的一些實踐已經向人們證明,綠色經濟不只是富人和發達國家的奢侈品,還是消除貧窮的主要推動力。
施泰納表示,事實上,不管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向綠色經濟轉型的要素已經清晰出現。現在有些國家在諸多方面已經產生了“拉動因素”,比其他國家行動更迅速、更深刻。如果持續下去,在未來幾個月或幾年內,他們可能會帶動其他國家一同前行。
在非洲,從南非和肯尼亞的可再生能源系統到盧旺達的生態系統管理,一些國家已經成為綠色經濟的引領者。而中國作為風能的最大生產國,在發展風能的同時創造了大量綠色的就業機會。在德國從傳統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系統轉變的過程中,同樣創造了不少就業崗位。“這說明,向綠色經濟轉型可以為消除貧窮做出貢獻。而如果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不能減少貧富差距,那就不能稱為成功的發展。”施泰納說。
事實上,關于消除貧窮的議題,UNEP發布的報告給出了這樣的結論:鑒于貧困人口往往直接從自然資本中獲得惠益,消除貧窮與更好地維護和保持生態資源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向綠色經濟過渡的過程中,新創造的就業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超過“褐色經濟”喪失的工作機會。但是,在過渡過程中存在一個工作機會喪失期,這一時期需要對勞動人口的技能再培訓或再教育進行投資。
UNEP與中國近30年來關系密切,不管是在國內環境政策還是國際環境政策中。
談及中國的角色,施泰納表示,UNEP與中國近30年來關系密切,不管是在國內環境政策還是國際環境政策中。“近年來,中國在環境問題的國際舞臺上日益活躍,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對環境規劃署和中國的合作信心十足。”
施泰納說,UNEP注意到,中國過去10年的發展可能比其他國家30年的發展都更加迅速和集中,同時也注意到,中國已將綠色經濟納入“十二五”規劃。“中國已經在環境政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在中國向綠色經濟轉型的過程中,UNEP非常愿意提供理念指導和政策支持。”
此外,施泰納表示,中國在綠色經濟的發展中也有很多有益的經驗和教訓。比如在經濟下滑時出臺的“一攬子計劃”,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到環境保護項目中,是非常明智的,“這不是為過去買單,而是為未來投資。”他希望中國能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與其他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分享。“希望日益密切的中非合作能在現有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向綠色經濟領域擴展。”施泰納說。
談及合作議題,李松總編輯向施泰納介紹說,中國環境報有專門的版面介紹國際合作和環境外交,多年來一直非常關注UNEP的工作。今年還特意將一名記者派到UNEP工作,希望通過這條紐帶增進對UNEP的了解。施泰納笑著說:“人員交流往往是很重要、也很有效的一個手段。”
想特別跟大家提出兩個議題,一個是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護,尤其是犀牛和大象的偷獵和非法貿易,另一個是食物浪費。
“除了綠色經濟,我還想特別跟大家提出兩個議題,一個是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護,尤其是犀牛和大象的偷獵和非法貿易,另一個是食物浪費。”施泰納說。
非洲的犀牛和大象目前正在遭受生態災難,犀牛和大象的盜獵活動在近年來達到了歷史最高紀錄,非洲中部特有的森林象更遭到了最嚴重的沖擊。為獲取象牙,每年有成千上萬頭大象遭獵殺,大多數的象牙都被非法走私到了亞洲的消費市場。
“非洲犀牛的數量已經下降到了1萬頭以下,一些國家不得不投入巨資開展邊境非法貿易管理。”施泰納說:“中國作為這兩種野生動物制品的主要消費市場之一,在過去幾年中,頒布了很多相關法律、規章和制度,一直在努力制止這些行為。UNEP認可中國所做出的努力。”
“今天跟大家特別強調這一議題,是希望借助大家這些媒體的力量,讓公眾意識到,人類的貪婪與這些物種的大規模消失有著密切的聯系。當人們停止購買時,就意味著在非洲大陸上進行的大規模野生動物殺戮將得到遏制。”施泰納說:“前段時間,通過姚明對非洲的訪問,中國人可能對這一議題已經有了更多的了解。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媒體有極好的平臺去開展宣傳,我非常希望媒體能在這一議題上做出更多努力。”
而食物浪費是UNEP近期關注的另一重要議題。關于食物浪費,UNEP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給出了一組數據:全球范圍內,為供人類消費而生產的糧食中,估計有1/3被損失或浪費,每年浪費量高達13億噸;在發達國家,40%的糧食浪費發生在消費者和零售端;在發展中國家,糧食損失現象主要發生在生產階段和收獲后階段。由于加工、儲存和運輸能力不足,收獲的糧食中,在被消費之前,就有高達40%可能已損失掉。
“我們怎么養活地球上將要出現的90億人口?怎么為他們提供充足的土地、食物和能源?目前全球的食物浪費十分驚人,希望媒體能投入精力關注這一議題。”施泰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