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對外援助(節選)
(2011年4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四、對外援助分布
主要領域
中國對外援助項目主要分布在農業、工業、經濟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重點幫助受援國提高工農業生產能力,增強經濟和社會發展基礎,改善基礎教育和醫療狀況。近年來,應對氣候變化成為中國對外援助的一個新領域。
農業
中國將促進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和農村發展、減輕貧困作為對外援助的優先領域。農業援助內容主要包括:建設農場、農業技術示范中心、農業技術試驗站和推廣站,興建農田水利工程,提供農機具、農產品加工設備和相關農用物資,派遣農業技術人員和高級農業專家傳授農業生產技術和提供農業發展咨詢,為受援國培訓農業人才等。中國援建的農業項目促進了受援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增加了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產量,并為發展輕工業提供了原料。中國派遣援外農業專家幫助幾內亞比紹建立11個水稻生產示范點,示范種植面積2000公頃,繁育良種530噸,推廣面積3530公頃,其中多個品種增產3倍以上。2008年,中方農業專家獲得幾內亞比紹農業部頒發的科技進步一等獎。援助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開發示范中心試種34個中國雜交水稻品種,平均產量為每公頃8噸以上,相當于該國水稻平均產量的2倍至3倍。20世紀60年代,中國幫助馬里試種甘蔗取得成功后,又進一步幫助該國建立甘蔗農場和糖廠,開創了馬里自產食糖的歷史。目前,由中國援建的2個甘蔗農場和2個糖廠組成的馬里制糖聯合企業在馬里國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于20世紀80年代援建的突尼斯麥熱爾德-崩角水渠實現了突尼斯農業灌溉的西水東調,為崩角地區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不斷加大在農業和糧食生產領域的援助力度。近年來,糧食安全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全球性問題。為此,中國采取了一系列對外援助舉措。如,在2010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高級別會議上,中國政府承諾在未來5年內為發展中國家建立30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派遣3000名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為發展中國家提供5000個來華農業培訓名額等。
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221個農業援助項目,其中農場35個、農業技術實驗站和推廣站47個、牧業項目11個、漁業項目15個、農田水利工程47個、其他農業項目66個。此外,中國還提供了大量農機設備等農用物資。
工業
工業援助在中國對外援助初期占據重要地位。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幫助許多剛獨立的亞非國家建設了一批工業項目,奠定了受援國工業發展基礎,不少項目填補了受援國民族工業的空白。工業援助在70年代發展較為迅速,一度成為中國成套項目援助的重要內容之一。從80年代中后期開始,許多發展中國家企業私有化進程加快,中國對這一領域的援助逐步減少。中國援建的工業項目對于促進受援國生產和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和稅收,繁榮市場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688個工業生產性項目,涉及輕工、紡織、機械、化工、冶金、電子、建材、能源等多個行業。敘利亞哈馬棉紡織廠、盧旺達水泥廠、秘魯水泥廠、緬甸農機廠、剛果(布)水泥廠等一批項目一直保持盈利,并雇用大量當地員工,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經濟基礎設施
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一直是中國對外援助的重要內容。雖然援助資金有限,但中國充分發揮技術成熟和人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優勢,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建設了一批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項目。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442個經濟基礎設施項目。也門薩那至荷臺達公路、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公路和瓜達爾港、坦贊鐵路、索馬里貝萊特溫-布勞公路、馬耳他干船塢、喀麥隆拉格都水電站、毛里塔尼亞友誼港、博茨瓦納鐵路改造、孟加拉國6座大橋、昆曼公路老撾段、緬甸大湄公河次區域信息高速公路、塔吉克斯坦沙爾-沙爾隧道、柬埔寨7號公路、埃塞俄比亞格特拉立交橋等項目,改善了受援國的生活和生產環境,為受援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公共設施
公共設施是中國對外援助中一個具有特色的領域。中國援建的公共設施項目主要包括市政設施、民用建筑、打井供水、會議大廈、體育場館、文化場館、科教衛生設施等。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687個各類公共設施項目。斯里蘭卡紀念班達拉奈克國際會議大廈、蘇丹友誼廳、加納國家劇場、埃及開羅國際會議中心、科摩羅廣播電視中心、緬甸國際會議中心、肯尼亞國際體育中心、斐濟多功能體育館、坦桑尼亞國家體育場等公共設施和體育設施,成為當地社會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和城市標志性建筑。毛里塔尼亞首都供水工程、柬埔寨打井項目、坦桑尼亞查林茲供水項目、尼日爾津德爾供水工程、安哥拉經濟住宅項目、蘇里南低造價住房項目等社會公共福利設施,為改善當地貧困人民的生活條件作出了積極貢獻。
教育
中國政府歷來重視對發展中國家教育領域的援助。中國教育援助內容主要包括:援建學校、提供教學設備和資料、派遣教師、在華培訓發展中國家教師和實習生,為發展中國家來華留學生提供政府獎學金等。
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開始資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生來華學習,并幫助亞洲和非洲國家建設普通和技術院校,提供教學儀器和實驗室設備。60年代,中國開始向發展中國家派遣援外教師。70、80年代,中國應受援國政府的要求,以接受留學生的方式,為坦贊鐵路、毛里塔尼亞友誼港、坦桑尼亞煤礦、圭亞那紡織廠等部分援建成套項目,專門培養中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近年來,中國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援助力度,援建了近100所農村小學校,大幅增加政府獎學金和來華培訓教師名額,派遣更多的教師幫助受援國發展薄弱學科,加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在職業技術教育和遠程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中國在教育領域的援助促進了受援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幫助受援國培養了大批教育、管理、科技等領域的人才,為受援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130多所學校。累計資助來自119個發展中國家共計70627名留學生來華進行各類專業學習,其中,2009年向11185名留學生提供了獎學金。共派遣近1萬名援外教師。共為受援國培訓校長和教師1萬余名。
醫療衛生
醫療衛生是中國對外援助的重要領域。主要援助內容有:建設醫院、醫療衛生中心和設立瘧疾防治中心,派遣醫療隊,培訓醫療人員,提供藥品和醫療物資援助。截至2009年底,中國共幫助發展中國家建成100多所醫院和醫療服務中心,并提供大量醫療設備和藥品。另有30多所醫院正在建設之中。
中國援建的也門塔茲醫院、中非友誼醫院、幾內亞比紹卡松果醫院、津巴布韋奇諾伊醫院、乍得自由醫院、老撾瑯勃拉邦醫院等,為解決當地人民看病就醫困難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中國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開展在艾滋病、瘧疾等傳染病和其他疾病防治,傳統醫藥研究及應用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并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培養了大量醫護人員。近3年來,中國為非洲國家設立了30個瘧疾防治中心,并提供價值1.9億元人民幣的青蒿素類抗瘧藥品。中國在醫療領域的援助為受援國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作出了積極貢獻。
清潔能源和應對氣候變化
沼氣和小水電等清潔能源的利用是中國開展較早且具有一定優勢的援助領域。在對外援助初期,中國幫助亞非發展中國家利用當地水力資源,修建中小型水電站及輸變電工程,為當地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電力。20世紀80年代,中國同聯合國有關機構合作,向許多發展中國家傳授沼氣技術。同時,中國還通過雙邊援助渠道向圭亞那、烏干達等國傳授沼氣技術,取得較好效果,減少了受援國對進口燃料的依賴。
中國逐步增加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援助。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中國進一步拓展相關援助范圍。中國與突尼斯、幾內亞、瓦努阿圖、古巴等國家開展沼氣技術合作,為喀麥隆、布隆迪、幾內亞等國援建水力發電設施,與蒙古、黎巴嫩、摩洛哥、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開展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方面的合作。此外,中國還為發展中國家舉辦清潔能源和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培訓,2000年至2009年,共舉辦50期培訓班,培訓內容涉及沼氣、太陽能、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林業管理、防沙治沙等,1400多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員來華參加了培訓。
結束語
當前,全球發展環境依然十分嚴峻。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消退,氣候變化、糧食危機、能源資源安全、流行性疾病等全球性問題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新的挑戰,國際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日趨嚴重,南北貧富差距持續拉大。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共同面對發展挑戰。
新形勢下,中國對外援助事業任重道遠。中國政府將著力優化對外援助結構,提高對外援助質量,進一步增強受援國自主發展能力,提高援助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將一如既往地推進南南合作,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加大對外援助投入,與世界各國一道,推動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