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強制碳排放標準尚未出臺,但越來越多的省市看好這一市場,并紛紛籌建碳交易平臺。繼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建立碳排放交易所后,近日,廣東、江西以及河北都表示希望“十二五”期間成立碳交易平臺。各地爭食排放權交易的蛋糕,無疑會讓這一全國性的市場區域化,而地方利益的擴張最終將妨礙環保目標的實現。
目前,我國已建有四個碳排放交易所,即成立于2008年的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以及今年10月剛剛成立的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不少省市籌建中的碳排放權交易所更是如雨后春筍。江西省近日表示,希望政府批準江西建立地方碳排放交易平臺,從而在頗具盈利前景的中國碳信用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廣東省也曾宣布,希望中央政府能批準廣東在“十二五規劃”中包括成立碳交易平臺的內容,但并未透露更多細節。此外,四川也考慮在未來五年籌備省級碳排放交易計劃,河北省也有類似需求。
根據國際慣例,碳排放交易有三種模式。一是政府根據行業和技術標準,設立企業排放的限額,對超過限額的給予罰款,對低于限額的給予鼓勵。二是建立國有的碳排放交易所,企業就政府下達的排放指標額度在交易所交易。三是建立民間的碳排放交易所,即企業自愿設立減排指標和減排時間,然后到交易所備案,進入交易所的自愿減排指標和計劃,自動成為強制性減排指標。
從目前來看,第二種模式——即由政府主導、企業就碳排放指標進行交易——更符合我國的國情。政策標準應當全國統一,交易執行過程也應當全國一體化。這就無須各地爭相建立碳排放交易所。很多省市建立自己的區域性碳排放交易所,可能形成這一市場的條塊分割,并最終損害到統一標準的執行。
一位長期研究碳排放及能源問題的專家指出,實行強制碳排放標準和交易,是全國統一還是劃區域,抑或各省自成一體,這是問題的核心。如果不是限制各省自行交易,那就不需要每個省都建碳排放交易所。如果是碳排放劃區域或者全國統一交易,作為虛擬交易,就要有中央授權,要有權威性。而要實行強制碳交易,關鍵是要對二氧化碳排放量設立控制標準。而這一控制標準,各省可能不完全一樣。
目前,歐洲、美國、新西蘭已存在統一的碳交易市場,而韓國和澳大利亞也計劃在明、后兩年啟動碳交易機制,全球碳交易市場可能在2016年正式形成。而各省市之所以在強制碳交易尚未推出時,就紛紛籌建碳交易平臺,為的是搶占先機。今后,碳排放將涉及當地環保政策和經濟增長等關鍵問題,目前先掌握交易機構,無疑是受地方利益的驅動。
發改委不久前曾指出,將限制地方碳交易平臺數量,避免過度競爭。未來,隨著強制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和統一,像北交所、天交所、上交所這3家規模比較大的交易所也可能只存活一到兩家,國內統一的市場可能只有一個中心。而目前各省市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籌劃建立碳排放交易所,很可能會是一種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