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三大障礙,兩個談判案文。
這是即將在天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談判會議的時間、主要問題以及需要取得的成果。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說:“我們希望在天津會議上,各方充分展現積極的政治意愿,將政治意愿變成實際行動,推動談判取得積極進展。”
中國承辦,維護聯合國框架
10月4日至9日舉行的天津會議是今年聯合國氣候系列談判的第4站,預計將有來自各國、聯合國相關機構、政府間組織、非政府組織和媒體的約3000人與會。盡管這只是一個工作會議,但國際社會還是給予較高關注。
綠色和平組織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李雁給出兩點原因:一,這是年底墨西哥坎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的最后一次談判會議,天津會議能否取得進展將直接影響坎昆會議能取得什么成果;二,這是中國參加氣候變化國際談判近20年來首次承辦聯合國的氣候談判會議,“外界對中國承辦會議的目的猜想紛紜”。
對此,解振華在日前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說明,中國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談判主渠道地位,按照“巴厘路線圖”推動雙軌談判進程,“為年底坎昆會議取得全面、平衡的積極成果作出貢獻”。
據了解,在去年年底哥本哈根大會達成一份法律協議的努力失敗以后,一些發達國家認為聯合國框架下的談判進展太慢,而主張進行小范圍磋商。然而,這違背了公開透明、廣泛參與和協商一致的原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指出,小范圍磋商可能會破壞聯合國框架下的談判進程。
聯合國氣候談判最高官員、《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也將中國政府主動承辦這次會議,解讀為中國對推動談判進程的承諾。她今年9月訪華時對中國媒體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貢獻,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
案文膨脹,“瘦身”任務艱巨
擺在談判代表們面前的是兩大任務:為《公約》工作組厚達70頁的談判案文“瘦身”;推動《京都議定書》工作組形成一個基礎較好的談判案文。
然而,沒有一個任務能輕松完成。
《公約》工作組主要談發展中國家和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美國如何進一步應對氣候變化,其案文面臨的問題是膨脹過度,工作組主席最初拿出的案文只有10多頁,而現在在各方不停添加內容后已達到70頁。李雁評價說,這好似哥本哈根大會的“昨日重現”。
在這種情況下,工作組主席在為本次會議準備的談判說明中特別申明:“各國都希望不要重蹈哥本哈根大會的覆轍……把一大堆無法解決的問題交給大會討論和通過。”
《京都議定書》工作組主要談發達國家2012年以后的量化減排指標問題,但不包括沒有簽署這份文件的美國在內。然而,今年三輪談判已過,談判案文依然難產,僅有一份主席案文。
主席案文要升級為談判案文,難度依然很大。原因很簡單:各發達國家在減排目標上爭執不下,而且整體信心不足。
據計算,發達國家到2020年的總體減排承諾僅相當于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16%到17%,而根據聯合國有關科學報告的評估,為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發達國家應該減排25%至40%。
不管主席案文能不能升級,就目前來說,它同樣需要“瘦身”,因為它也已經達到50頁。
談判艱難,啟動資金或有推進
聯合國氣候談判步履艱難,最大的障礙就是最大的發達國家美國,因為美國在沒有國內氣候立法的情況下不可能接受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
因此,環保組織“地球之友”最近發表聲明預測:“在天津,對美國的批評聲很有可能會越來越大。”該組織說,之前不少國家還能容忍美國削弱國際氣候政策(即拋棄或取代《京都議定書》)的行為,認為這是讓美國“上車”的唯一辦法,但現在隨著美國短時間內不會為氣候問題立法,這種容忍度越來越低。
對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等新興經濟體強制減排的無理要求也阻礙著談判順利進行。一些發達國家還要求對上述新興經濟體的自愿減緩氣候變化行動進行監控,這是節外生枝,有違此前達成的相關協議。
而技術轉讓和資金一向是難題。其中,技術轉讓關鍵的知識產權問題在目前談判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至于資金,其來源、管理和分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在上述幾大障礙的陰影籠罩下,天津會議也不是完全沒有亮點出現,那就是《哥本哈根協議》中發達國家所承諾的快速啟動資金。在哥本哈根大會上,發達國家表示,在2010年到2012年間,每年拿出“新的、額外的”300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在前不久的紐約聯合國大會上,聯合國氣候談判最高官員菲格雷斯宣布,今年已經籌到約280億美元啟動資金。不過,發展中國家質疑其中許多資金屬于“新瓶裝舊酒”。他們指出,將原來的發展援助資金改貼氣候標簽,這種情況在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因此,最終發展中國家能否接受還是大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國對年底的坎昆會議期望普遍較低。解振華也說:“目前看來,坎昆會議可能達成階段性的有限目標。”他認為,期待明年的南非會議達成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可能比較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