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根據方案,中國擬將商務部對外援助工作有關職責、外交部對外援助協調等職責整合,組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中國國務委員王勇就方案向大會作說明時表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的主要職責是,擬定對外援助戰略方針、規劃、政策,統籌協調援外重大問題并提出建議,推進援外方式改革,編制對外援助方案和計劃,確定對外援助項目并監督評估實施情況等。援外的具體執行工作仍由相關部門按分工承擔。
王勇指出,此舉是為了充分發揮對外援助作為大國外交的重要手段作用,加強對外援助的戰略謀劃和統籌協調,推動援外工作統一管理,改革優化援外方式,更好服務國家外交總體布局和共建“一帶一路”等。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向記者指出,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對外援助的力度也在加大,現在每年在200多億人民幣的規模。“中國需要通過一個更加綜合的、系統的部門來全面提升援外的效率。”
據商務部統計,2017年,中國政府新承擔各類援助項目309個,境內外培訓各類人才近15萬名,惠及128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
中國提供近4000億元援助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6年12月發表的《發展權:中國的理念、實踐與貢獻》白皮書顯示,60多年來,中國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近4000億元人民幣援助,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員1200多萬人次,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其中700多人為他國發展獻出了寶貴生命。
回顧歷史,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向記者指出,中國的對外援助在中國的外交戰略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外援助為我國打破西方的貿易禁運和外交封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開放后,對外援助還為我國打開外部市場發揮了先導作用。
以坦贊鐵路為例,梅新育指出,這條鐵路成為中國鐵路產品和工程走出去的先導。“10多年來,我們每年的軌道交通設備出口都在100億美元以上。追根溯源,這是從坦贊鐵路項目開始的。從2010年起,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我們在海外的工程承包也是從援外工程開始的。”
以基礎設施建設為起點,中國的對外援助已經逐漸擴展到民生領域,并越來越重視幫助受援國加強“造血”機能。《中國的對外援助(2014)》顯示,2010年至2012年,中國對外援助資金的近50%投入受援國減貧、教育、衛生、體育文化等民生領域;超過61%的援助資金投向最不發達國家和其他低收入國家;中國共舉辦1579期官員研修班,邀請近4萬名發展中國家官員來華研修。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張建平透露,實際上,中國政府多年前就在考慮設立獨立的對外援助機構,但由于當時中國對自身在全球發展中的角色還在探索之中,而且還沒有提出“一帶一路”這樣宏大的倡議,因此遲遲沒有行動。
現在,時機終于到了。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就是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張建平認為,通過組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不僅可以對援外工作進行更加綜合、全面的謀劃,研究設計出更與時俱進的方式和領域,而且有助于加強國際協作,開展第三方合作。
圍繞“一帶一路”建設,2017年,中國不僅援建了近60個農業、工業、交通運輸、能源電力、信息通訊等領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還實施了中緬(甸)經濟走廊規劃、巴基斯坦瓜達爾市整體規劃、佛得角海洋經濟特區規劃、中尼(泊爾)跨境合作區規劃、中越(南)經貿合作5年規劃等規劃咨詢類項目。
未來,中國的對外援助的力度將不斷加大,方式將更為豐富,這就對相應的管理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張建平認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將是一個國際化程度非常高的部門,未來的管理層應該具備國際化背景,包括語言能力和國際交往經驗,還需要掌握國際援助的專業知識。“現在的外援會跟‘一帶一路’建設、區域合作、貿易投資、民生等內容緊密關聯,對很多領域都有專業素質要求。因此,復合型人才對這個機構是更加合適的。”
對于這個機構未來的運營,國家發改委學術委研究員張燕生向記者表示,應做到“法無禁止皆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也就是說,依法履行機構職責,加強專業化能力建設,建立監督和管理機制。“這個新成立的機構應著眼打造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將自身定位為一個服務性的機構。”
為了幫助亞非拉國家加快發展,張燕生認為,中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幫助發展中國家建立一個跨境合作網絡,讓它們利用自身的要素和資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方面,他相信,金磚機制將是一個很好的平臺。
在梅新育看來,未來的掌舵人必須要把握好政策取向,將對外援助與戰略外交有機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