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報道,不少西方銀行和金融機構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熱情高漲,競相爭取合作項目,期望抓住這一寶貴機遇。
春江水暖鴨先知。宏大基建計劃、巨額資金投入,意味著可觀收益以及長期性、可持續發展紅利。面對這樣的商機,精明務實的西方金融機構自然不甘人后。中國倡議所展示的制度活力、發展吸引力,再次展現強大感召力和塑造力。
《金融時報》報道,西方銀行和金融機構已經行動起來。一些銀行就“一帶一路”倡議召開研討會,任命資深高管負責“一帶一路”工作,設立專門委員會協調商業活動,有的銀行還把助力共建“一帶一路”的表述寫入其全球戰略。
花旗集團亞太地區公司業務負責人基夫說,這家銀行來自美國和亞洲的跨國客戶把“一帶一路”倡議視為拓展其商業規模和廣度的重要機遇。
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五通”目標的重要一環,有助打通金融“血脈”。西方金融機構的參與,不僅有助實現自身商業目標,也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源頭活水”,推動實現共贏、多贏。
比如,外資銀行參與融資網絡,讓“一帶一路”項目資源更多元;一些西方銀行熟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文化環境,有助管控風險;通過多方協作、第三方合作等模式,有助提升項目商業性和可持續性。
除了提供資金、管理、服務,西方銀行深度參與“一帶一路”,也有助雙方在金融科技、支付結算、產品創新等方面深度對接。更多西方銀行和金融機構參與“一帶一路”,也將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西方商界對“一帶一路”的熱情,用事實打破懷疑猜忌,反襯出某些西方政客和媒體的偏狹。固執地從地緣政治角度歪曲解讀“一帶一路”,放不下零和博弈的執念,就無法真正理解這一倡議所蘊含的天下情懷,以及其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開辟的新路徑。
在德意志銀行亞洲事務董事維爾納·施泰因米勒看來,“一帶一路”倡議不只關乎基礎設施建設或開發全新出口市場,更關乎貨幣和資本市場自由化。他說,是時候放下對中國的“恐懼”,應該更加積極地推動與中國合作。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中國真誠歡迎更多國際金融機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架設資金融通的橋梁,共同分享“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與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