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俄羅斯聯邦能源部公布了本國第一份氫能戰略發展路線圖,計劃2024年前在俄羅斯境內建立一個全面涉及上下游的氫能產業鏈。
這個傳統油氣資源出口大國制定的氫能路線圖,不同于以環保和零碳排放為先導的歐盟氫能戰略,也不同于以氫能應用技術見長的中國或日本。
俄羅斯計劃的氫能產業上下游,將完全由傳統能源企業主導,氫氣的最終應用也選擇了與天然氣一樣的模式:出口。
俄能源部已為氫能路線圖選擇了三家試點企業,它們分別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下稱俄氣)、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以及第二大天然氣企業諾瓦泰克公司(Novatek)。目前,俄氣和國家原子能公司拿下了所有氫能試點項目。
俄羅斯現存的三大制氫基地皆位于邊境地區,以便于出口。圖源:EnergyNet
俄羅斯的氫能計劃,完全拋棄了綠氫概念。綠氫依靠可再生能源水解制備,全產業鏈實現零碳排放。
俄氣要進行的試點項目,負責用天然氣裂解制備藍氫以及天然氣高溫催化裂解制備青氫。國家原子能公司則負責所謂的黃氫項目,即利用核電水解制備氫氣。該公司預計到2050年,黃氫的年產能可達5000萬噸。
利用核能制氫,是業內認為的有效制氫途徑之一。中國也在做相關研究。中核集團與清華大學、寶武集團等單位,已聯合開展了核能制氫與氫能冶金結合的前期合作。
此外,俄羅斯氫能路線圖中提出的氫能應用場景極其單一。
由于俄羅斯缺乏燃料電池技術,氫燃氣輪機技術也嚴重依賴德國西門子,莫斯科方面最看重的應用是:將氫氣變成下一個時代的天然氣,通過出口以確保該國在全球能源市場的地位。
這其中的關鍵是俄羅斯規模龐大、遍布歐亞大陸的天然氣管道。
俄氣斬獲的一個重要氫能試點項目,便是研究如何在現有天然氣管網中摻氫,以向歐洲大陸輸送含有最高20%氫氣比例的混合氣。
由于氫氣的氣體分子體積極小,氫氣的滲透系數遠高于以甲烷為主的天然氣,能輕易滲透現有天然氣管道的閥門以及其它密封件。天然氣管網的鋼鐵材料在長期接觸高濃度氫氣時,將發生氫脆,即造成鋼內部形成細小裂紋。若氫含量超過30%,還將產生嚴重的腐蝕性問題。
因此,20%的氫氣比例,被視為在現有天然氣管道輸送混合器的最高比例。
事實上,目前僅有英國基爾大學牽頭的零星項目能夠達到20%的氫氣混合比例。此前知名度最高的荷蘭阿默蘭島富氫天然氣輸送項目,最終建議的摻氫比例保守地定為了12%。
但俄氣的野心遠不止20%的摻氫比例。支撐俄氣這一計劃的,是一年以來引發國際沖突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
這條直接連接俄羅斯和德國的天然氣管道造價高達95億歐元,年輸送能力達到550億方。在不計較額外成本且保證100%利用率的條件下,該管道也需要至少十年才能收回成本。
在歐盟和德國連續推出氫能戰略,以及力求2050年前達到能源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俄氣早已對“北溪2號”管道進行了摻氫規劃。
2018年8月,在挪威斯塔萬格舉行的ONS能源大會上,俄氣出口業務總裁ElenaBurmistrova聲稱:“只需要一些小小的改進,‘北溪2號’輸送的氫氣比例可以提升至70%”。
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采訪時,“北溪2號”的德方運營商、能源巨頭Uniper的首席執行官AndreasSchierenbeck,以及歐洲天然氣工業聯盟秘書長JamesWatson更是預計,摻氫比例可以進一步提升至80%。
為此,德國、俄羅斯雙方都在進行利用氨氣作為儲氫介質和管道氣的研究。因氮氫合成、終端分離的技術成熟,以及完全不含碳的特點,氨氣被廣泛視為繼氫氣之后的下一個能源新星。
除了天然氣管網摻氫外,改造現有天然氣管道以建立氫氣管網的規劃,也愈發清晰。
7月17日,來自九個歐盟國家的11家管網企業結成聯盟,向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一項名為“歐洲氫能主干網絡”的倡議。
該倡議計劃,2030年前建成總長達6800公里的泛歐氫氣管網,2040年前延長至2.3萬公里。其中,約75%的管道將利用現有天然氣管道改造而成,專用氫能管道僅占不超過四分之一。
該聯盟預計,屆時輸氫成本將降低至9-17歐分/噸公里,約相當于氫氣制備成本的2%,并能滿足歐洲每年1130TWh的能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