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充分了解這一次全球危機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在內需低迷和突然停止出口的情況下,有必要,可行且緊迫地啟動“新基建”,以便提前應對全球經濟衰退并防止企業倒閉和大規模失業的浪潮。
“新基建”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我國當前的政策選擇不是關于是否需要財政刺激的問題,而是如何總結經驗和教訓,優化政策實施,提高投資效率,避免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以及減少在必須采取財政刺激措施時的負面影響的問題。因此,在實施“新基建”的過程中,必須準確把握其內涵,原則和要求。
首先,“新基建”的出發點是穩定經濟和確保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關系到社會穩定和整體經濟發展。我國大多數家庭收入來源取決于就業。失業率的上升將導致社會收入差距的擴大,加劇貧富之間的兩極分化,甚至引發犯罪行為。就業關系到民生的發展,社會穩定和人民的后備。必須高度重視。如果就業穩定,人們的心就會穩定。人心穩定,社會就會穩定。受這一流行病的影響,文化旅游,住宿和餐飲,批發和零售以及休閑和娛樂行業的存在大量無法正常返崗的人員。在實施“新基礎”的過程中,各級政府必須抓緊“穩定就業”的優先保障目標,動腦筋,幫助更多企業穩定工作,有針對性地擴大就業空間,努力穩定就業形勢。該流行病對就業的影響已降至最低。
第二,“新基建”的重要目標是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最近發生的兩次全球金融危機凸顯了實體經濟在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極端重要性。在英國,美國,德國或日本等全球制造業強國中,幾代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達到工業現代化的頂峰。以及如何保持在全球先進制造業中的主導地位,各國仍在不斷探索。但是我們必須保持警惕:制造業的衰落總是從生產外包開始的,而總是從工業的“空洞化”開始的。我們應該盡一切可能降低制造成本,并在資源,土地,稅收和租金上努力工作。而且,我國幅員遼闊,東西部可以完全完成產業轉移。我們當前的突出優勢之一是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十到二十年后,將基于5G和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新產業基礎,將建立新的產業格式,并將完全重建價值鏈。 “新基建”不僅應著眼于實現經濟穩定和確保就業,而且還應發揮通過產業政策和需求促進來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產業升級的方向不是政府的產業規劃可以確定的方向,而是取決于市場機制。 “新基建”將帶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人才等要素的投入,促進制造業升級和技術創新,為新產業,新格式,規模化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撐。商業化。
第三,“新基建”必須具有“底線思維”和“紅線思維”。 “底線”是堅決杜絕“大水漫灌”,避免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不走“ 4萬億”老投資道路。 “紅線”是指絕對不觸及環境污染和安全生產的兩條紅線。
第四,“新基建”應提高投資效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面對出口渠道,實體經濟增速下降,迅速啟動的“四萬億”投資刺激計劃成功完成了“保增長”任務,帶來了部分:信貸激增,非常規貨幣供應,大量基礎設施項目的快速啟動,地方債務的快速上升以及資產和消費者價格的快速上升。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和其他問題,已經連續采取了諸如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措施。經濟指標,貨幣政策的變化等,為隨后對大量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提供了解決的難題。因此,“新基建”應避免重復設計并提高投資效率。
第五,在實施“新基建”的同時,“減稅減負”。 “新基建”對“穩定經濟”和“保障就業”具有重要意義,但短期內可以立即進入實施階段的“新基建”項目的內容有限。此外,許多地區的新基建建設與傳統行業大不相同。大量新的行業核心“缺點”不在于常規的有形資本,而在于技術,人才和關鍵的“卡住”設備。此外,如果政府和國有企業在相關行業中大規模擴展新的基礎設施,它們將對市場上相對成功的現有民營企業產生一定的“擴張”作用。如果政府采用了大量的工業技術,則建議首先實施這些技術。“新基礎設施”一方面要實現“減稅和減輕負擔”。企業的成本不可避免地會繼續上升。原材料的價格,租金,社會保險費和出口成本使太多的公司不堪重負。疫情導致營業收入急劇下降。減稅等同于公司利潤率的提高。資金投資于更有利可圖的方向。從綜合的角度來看,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后,企業技術創新便是有利可圖的。如果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愿意投資于研發活動,那么創新將成為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引擎。
第六,“新基建”必須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 “新基建”不能走政府主導投資的老路,而應著眼于企業投資。在實施“新基建”的過程中,要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民間資本參與“新基建”的積極性。新基建”的投資,使體制機制更加靈活并具有內生的強大民營企業參與“新基建”的任務。應盡可能避免在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發現的政府產業政策的局限性。
第七,“新基建”必須具有長遠眼光和全球思維。 “新基礎架構”面向科學技術領域,重點是5G,云計算,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和大數據中心等“技術硬件”的建設。相關投資完成后,如果能與相對的“工程師獎金”結合使用,不僅可以在短期內“穩定經濟”和“確保就業”,而且可以“促進創新”和“使從長遠來看”以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因此,“新基建”應著眼于長期,未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和產業轉型以及全球經濟競爭。當今世界處于“一個世紀以來從未發生的巨大變化”。為加強技術創新基建,“新基建”應投資于增長更好,產業帶動的效果指標,具有全球戰略意義的產業,抓住未來技術發展的制高點,培育下一輪全球經濟競爭性產業。將為長期經濟發展提供增長動力。
(作者系山東財經大學齊魯企業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