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互聯網發展白皮書2018》暨“國家能源互聯網發展戰略”研討會,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戰略與產業發展副總裁:肖然。主旨演講:全聯接、平臺化、智慧化下的能源互聯網。
以下是會議實錄:
肖然:剛才劉院長提到顛覆,開場前我自我介紹一下,因為我在華為公司負責戰略,我們也組織一些戰略研討會。
我作為主持人,我們先約法三章,其中有一條在公司內相當于我們很多大領導,要求言者無罪,敢于讓大家說各種各樣的聲音。包括戰略體系有一個藍軍,在內部說的不好聽的就是搗蛋的,提各種各樣的意見的。
我看今天是第二個環節是研討會,第一個環節是發布會。到第二個環節有一個申請,對我里面的內容大家多多包涵,可能有很多問題和想法不客觀,本著言者無罪的想法來分享。
另外剛剛提到了跨界、顛覆。但是實際上華為也做了很多的討論,我們很少討論顛覆。因為我們認為任何一個行業,有持續的發展,有很多的核心要素,其實我們更多討論的是創新。華為,包括我們加入到,因為我們可能更多的是在做通信設備,大家了解的,包括我們做的手機,我們可能也做了一些逆變器,但是更多的是聚焦在ICT基礎設施進入能源,絕對不是顛覆者的姿態,更多的是把關鍵的技術怎么來幫助各個行業,我們希望CT和ICT如何融合。這是簡單的自我介紹。
我在公司也在做全球的標準化工作,包括我們5G的標準,在這個標準部門來負責的。這個材料我是希望通過三方面來簡單給各位領導專家和一些同學們一起來分享。
第一部分,站在華為的角度,其實華為來如何理解宏觀產業區域,包括一些相關的技術革新,到底意味著什么。
第二部分,我們對能源互聯網的粗淺理解。
第三部分,華為一直在戰略層面探討的,華為在相應聚焦的范圍內如何跟能源結合起來創新,為能源互聯網做一些什么。
這些非常宏觀的,大家也非常了解。其實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來臨已經成為一些共識了,當然,第四次工業革命里面有一些關鍵的要素,包括可能討論比較多的人工智能、物聯網、5G、云計算、區塊鏈、生物工程。但是我們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非常核心的關鍵引擎和要素是智能。智能會推動全球的進一步進步和發展。
從華為來看,未來20-30年,我們認為人類會進入一個智能社會。智能社會有幾個特征:一個是我們說物體的物理世界可被感知,包括變成一個數字化信號。這里有很多的數字化信號,包括觸覺、嗅覺、聽覺的數字化。另外,被感知的萬物可以萬物互聯起來。同時把數據變成on land的,是數字化基礎。還有一個是萬物感知的基礎。這是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是數字化卵生的存在,不光在云端,智能無處不在。在這樣一個我們展望的智能社會中,華為也在不斷重新定位自己。我們希望在ICT基礎設施能做一些基礎的工作,和各個行業進行聯合創新。
剛才展望了整體的人類活動。其實國家層面,大家也看到過去3-5年,各個國家都在發布數據戰略,包括中國的數字戰略,包括德國的數字戰略2025,各個政府希望通過數字化戰略來帶動新一輪增長。我們認為GDP有效增長的其中一個途徑,也就是華為的研究機構表明,20%的ICT基礎設施的投資增長有可能帶動GDP1%的增長。所以從一個國家的投資效率來,實際上投資基礎設施的ICT是非常有效的。數字經濟可能是全球GDP的2.5倍。
我們回到小一些的顆粒看產業。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后,基本上發生了五次大的產業周期,每一個周期是延續50-60年左右。每一個周期內的前30年,基本上是技術發明階段,后30年是技術加速應用階段。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數字化、信息化的新周期。各個行業,包括今天探討的能源行業,包括還有很多行業都在共同探討的核心是如何進入數字化產業周期,包括我們的能源領域的能源互聯網的架構和實現。
再來看一些華為所在的行業關心的關鍵技術。其中連接方面,大家給予期待的就是5G。5G相對于3G和4G有很多的特點。其中一個特征,我們說它發展的速度可能更快了。全球的3G用戶達到5億是用了10年的時間,4G的用戶達到5億用了5年的時間,可能5G至少在EMPP初期的模式下達到5億用戶我們認為可能只要3年就完成。另外5G不光解決了大帶寬的需求,在EMTD帶寬提升10倍是沒有問題的,更長期會帶動新的物聯網技術的像MTC技術和ULLC,正在標準化過程。核心是加強高可靠和低時延,同時在相關的技術上,它還會進一步延用到行業,為行業受益。這里也有一些關鍵的技術,包括產業界正在共同建設的,我們叫切片的技術。
總體來看,其實5G除了在普通大眾享受到的移動寬帶服務以外,其實各個行業都有機會一起來驅動5G建設,包括應用5G來形成一些價值創造。
另外一個關鍵的技術要素是計算。摩爾定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未來我們基本的判斷是未來會有18倍海量數據的增長。每年算力是10倍的增速,這樣的增速單一的摩爾定律的物理極限是很難突破的。目前一個相對可行的方案是大量的異構計算,包括我們說到了X86、ARM、GPU、NPU這些模式在廣泛的并存,進一步在單一的摩爾定律之上通過結構化的異構融合組件化的更高效來應用我們的資源。在這樣的基礎判斷下,整個計算能力會發生結構性變化。
第一是在CPUD界面,一個是本身的異構化。另外CPU由于有了異構和加速部件,人工智能的CPU協作的話,會向智能服務器演進。而且這種智能服務器除了算力的本身提升,會更便捷使用維護和服務器的管理資源上更高效。
另外,CPU邊界打破的同時,服務器的邊界也會被打破。向智能云設施演進,我們要重構在基于在云的平臺上,服務器也會構建到數據中心的智能上。
數據本身也會在云數據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被打破,從中心智能向邊緣智能展開,形成一個真正的云邊協同的計算能力。這是我們對未來計算基本的走勢的一個判斷。
另外一個很關鍵的技術,跟我們產業強相關的是VR/AR。這個概念應該說左邊是我們的炒作曲線,這個概念炒作很久了。但是目前來看,我們認為2019年會完成已經跨越了裂谷,走出了低谷,進入發展期。特別是今年,普及級的雙延4K的一些VR/AR都會出現,基本的帶寬需求,100兆的帶寬要求,時延是20毫秒。兩年后可能會有一個更舒適級的雙延8K的VR/AR,對整個帶寬的消耗也會進一步提升30兆、時延15毫秒。未來更理想的的VR/AR也是非常可期的。除了計算顯示,也涉及到網絡技術,傳送技術的一些全面升級,才能最終讓我們消費者感受到我們說VR/AR的體驗。總體來看,VR/AR已經進入快速應用部署和加速期,包括各個行業,以前更多的是視頻,包括VR直播以后開始接進去,未來在VR的社交,各個垂直行業都會有很大的應用。
另外是對AR的總的理解,總的應該有一些共識,整體來看,前面提到了智能,未來將無處不在。各個國家提到數字化智能水平也是各個國家、行業總體思考的問題。總體來建議,人工智能帶來風險和不確定性,但是總體判斷行業+人工智能會進一步催生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越是傳統的行業越會成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受益者,當然里面的過程會相對漫長一些,但是它的價值和受益也是非常大的。
另外作為一個基本的人工智能的能力,算力、算法、算據,也是產業界要特別投入的。在過去兩年,算力、算法有了大量的突破。我們認為2025年,97%的企業會應用到AI。工業機器人的密度會是103臺/萬人的密度,所以AI的改變事實上已經開始了。因為就像我們講到的各個產業周期一樣,過去AI更多的是技術和應用的局部探索,面向未來,它其實已經跟各個場景,包括社會環境,包括倫理道德相關的政策法規上都在積極碰撞,我們說這里有一些問題,但是總體是非常積極的。另外,在各個應用場景下的一些價值釋放。
云講的也比較多了。這里的云更多的是一種新的模式,我們說很多企業是生于云,特別是互聯網廠家,但是未來的大量的實體經濟是會受益于云,成長在云上,本身不應該完成,不被云計算給顛覆掉,而是成長于云。真正的實體經濟還是未來的主角,受益于云化,所以提到cloud2.0。
小結一下。一個是未來社會是一個智能社會,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同時,支撐這個智能社會也會有一些在基礎設施上有三個核心要素:連接、計算、云。這三位一體是有助于支撐各行各業的智能升級。單個包括我們看到VR,如果只是從顯示技術,或者是一些相關技術,可能單獨是完成不了的,必須與云連接計算相關的技術合作,才能最終受益于各個行業。這是一個非常快的,簡單的一個宏觀判斷,這些判斷也是華為公司自己做戰略的一個關鍵輸出。因為在這個宏觀判斷下,也決定了華為公司到底做 深,不做什么,投資什么,如何進入各個行業。
第二部分,華為對能源的粗淺理解。能源互聯網今天也發布了《能源互聯網發展白皮書2018》,我個人也是受益匪淺。因為這個材料里面不需要像華為這樣,我們說的門外漢或者是其他行業進來,我們原來屬于盲人摸象,看到了很具體的場景,很難看到全面的。但是能源互聯網第一個要點就是要求大家看得全,更系統來看能源。所以我們認為其中有三個關鍵的特性:一個是全聯接。另外是平臺化,含我們提到的新的商業模式,包括綜合能源服務的一些新的模式,這個平臺化是一個基礎。還有一個是智慧化。這個基礎上,我們認為能源互聯網從國家層面或者是產業層面,我們追求的一些目標才是有可能可達成的。
從發展階段來看,我們理解其實能源互聯網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機要分階段實施。除了能源設備自身的自動化、數字化以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里程碑是區域級的能源互聯網能否實現,包括區域級的能源互聯資質能否達成。全域的可能是一個愿景,除了ICT的技術有助于完成及更多的是電力電子技術本身的一些發展和應用。
第二階段的兩個場景。一個是智慧電廠。是能源互聯網的關鍵起點,智慧電廠還是有一些特點的,雖然華為進到這個行業發現,智慧電廠有特別豐富的業態,但是實際上智慧電廠還是相對而言存在一些可標準化的部件,包括平臺、中臺的一些標準化部件。因為在智慧電廠中有很多場景我們認為可以標準化或者是有很多的共性。另外智慧電廠里面有價值的場景,拿到關鍵的技術最終是要解決消費者和企業的問題,這里有一些比較重要的,比如說在線巡檢、預防、排障、新能源并網效率安全、安全生產管控、優化能效等等這些場景,我們是在智慧電廠的場景里面是非常有價值的。而且,相關的一些技術,在這里頭是有大量的機會。
綜合能源服務。綜合能源服務的話,除了用工程思維完成第一階段,真正能提供綜合能源,是解決這個問題以外,更多的還是這種服務本身,實際上涉及到我們的一些產品化思維的變化,也涉及到能不能用平臺的方式,用生態的方式來開展業務,這是一個從綜合能源最重要回歸到服務的目標上,其實有一些關鍵的能力,可能是在特別是用云服務的方式,來提供業務的能力,可能在這個階段都是要特別去考慮的。所以,在架構上,我們要做到綜合能源服務可能在現有的,從ICT的角度也發現,我們原來各個平臺不共享,軟硬件強耦合,維護難度大,重新要做一些發展,變成一個水平結耦,變成開放的平臺,這也是云計算和云服務比較擅長的。
再回到核心的華為的能源里面到底要做什么。這張圖是華為整體的愿景和價值主張。華為的核心是希望和我們的客戶伙伴一起共建一個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同時華為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提供四個能力來,來跟大家一起發展。
一個是無處不在的連接。我們剛才講到5G的接入只是無線接入的一部分,5G并沒有解決所有的問題,還有很多有線的場景。承載網和骨干網、園區網也有大量的創新機會,這也是原來最核心的業務,也就是CT的業務,我們希望打造一個極金的,更加低成本的,運維高效的無處不在的連接。
二是人工智能。我們認為無所不及的人工智能實際上真正被各行各業受益有一些要求,包括成本是不是足夠低,包括在AI上培養人才,培養開發者是不是有效,所以華為在無所不及的人工智能有一些關鍵的場景。同時我們更多的投資是除了芯片和產品本身,我們也跟產業界一起合作,構建一些面向人工智能的應用開發環境。大家知道人工智能在訓練環境和傳統的軟件開發有很大的差別,新一代的開發工具,開發環境,我們即將走出學校,面向社會的學生來掌握,這也是華為的無所不及的人工智能的愿景下,除了產品本身,我們更多的也會跟高校和研究機構,一起來共建AI人才,包括生態方面能做的。
三是個性化的體驗。包括大家的終端產品,在車、家庭和辦公中會整體改善或者是提供個性化的體驗。另外在自然交互上也做了深度的投資。
四是數字化的平臺。未來的萬物智能,很多智能連接和有數據以后,需要一個平臺來承載,這就包括了公有云的平臺,也包括要把人工智能注入到數字化平臺中。
具體到能源,華為的核心非常簡單,做自己擅長的,很多工作華為是做不了的,更多的是打造一個開放的機制,我們在基礎設施上,包括端邊、管、云上有持續的研發高強度的投資,我們有信心在這些領域,讓我們的合作伙伴和客戶有一個高性價比和能持續演進的一些方案,同時,更多的是回歸到能源、電力這些行業,來跟我們的伙伴一起合作。
總體來看是云管邊端,是華為投資的一些基本的,或者是我們提供的ICT一站式解決方案的基本構建。但是這些最終怎么應用到能源的各個場景中,實際上是跟我們的合作伙伴包括行業組織,包括標準組織一起開展的。
這張是簡單的架構。這里面我標紅的是華為在里面已經做的一些深度的投資,包括銜接、網絡,包括邊緣側,除了我們的路由連接以外,我們把智能也放到了邊緣,通時和云上來做協同。在平臺側和云側,更多的是做一些通用的能力,同時跟各個行業,包括我們剛才孫教授分享的IEMS,這些應用是面向行業的應用,但是這個應用變成一個云化的大腦,其實需要一些基礎設施,包括一些新興的軟件能力,基礎部分的能力是華為灰持續聚焦的。
下面是兩個小例子。因為我們講了很多ICT的技術,華為也一直在思考,能源到底對客戶,包括我們的用戶有沒有價值。
這里頭一個小的案例是配電物聯網。通過我們跟某電網公司的聯合創新,從華為的角度也非常欣慰,有大量的客戶價值。包括平均故障恢復時間從4小時到2.5小時的降低,電動汽車有序充電的低壓設備的資產利用率10%的提升,低壓配網拓撲識別率達到99%,這也是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的信心,我們跟伙伴聚焦一起來做聯合創新。
我們剛才提到綜合能源服務。華為有云,有邊,有端,我們聚焦在基礎設施上。同時合作伙伴聚焦在它的APP上,一起來打造一個能提供綜合能源服務的能力,通過伙伴來提供綜合能源服務。這種模式下也看到了非常明顯的應用效果,包括我們改造前無有效數據判斷用能情況這部分的一些優化,到了改造后,實現了25%的節能。投資的收益,隨著投資80萬左右,投資周期是5年,我們覺得還是可以接受,還是一個不錯的模式。類似的場景還有非常多,我簡單分享兩個。
核心回到華為在能源領域,我們到底能做什么,能有哪些,除了提供產品,還能提供什么。這四個點也是面向產業要繼續貢獻的。一個是有大量的能力,這些能力真正被應用能不能所用,我們有一個“沃土計劃”,去培養各行各業的開發者,和高校、各個企業的研發合作。同時,除了能力本身的開放,也會有大量的工具,包括創新的基金扶持,這是面向開發者的。另外是標準。除了標準以外還有很多開元的工作。所以在這里,華為在過去幾年,全球已經加入400多個行業組織,包括有400多個關鍵的重要職位,包括提案數每年6000個以上,更多的是參與到聯盟和標準的構建中,特別是在CEP等投入比較大,也在加強5GA等行業的合作,我們在標準、開元、聯盟,華為在這上面的投入,相對專業的投入人員有700人左右,這還不含研發工程師。另外,在完成產業和商業結合的時候,會在前端跟很多的合作伙伴合作,同時把我們的開放能力,部署了覆蓋全球的open club。我們也積極參與到能源互聯網產業與技術創新聯盟中,去年在清華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的幫助和指導下,在這個平臺下成立了一個能源數字化專委會,專委會的核心是希望能把剛才提到的很多ICT的一些技術或者是創新的技術,能高效服務于能源,包括能源互聯網的應用。這是專委會成立的宗旨,這個專委會也會完成大量的技術驗證,同時做一些商業案例的探索。專委會成立之后發展非常快,現在可能不止這些了,已經24嫁衣裳。我們通過這樣一個委員會成立的宗旨,希望更多的使用ICT的客戶和合作伙伴,以及提供ICT技術的合作伙伴充分參與進來,通過這樣一個委員會的運作,把產業鏈能打通,大家能更多的有機會做一些跨界的合作。這是我們整個專委會的宗旨。
我剛才快速的花了一些時間,給各位簡單匯報和分享了一下華為對于宏觀愿景的分享,以及一個關鍵問題,就是修院長問的,華為到底在這個領域要做什么。利用這個機會,我也特別想說,其實眾人拾柴火焰高,隨著我們今天上午《能源互聯網發展白皮書2018》的發布,其實我們可以更多的去避免各個單一組織無效的不朗的運動,在整個愿景和政策的牽引下充分合作。
我們相信,用戶需求,包括技術、人才、新的商業模式,這些要素是可以進一步發展和結合的。很多ICT的技術,創新的技術也只有真正應用到這些場景中才能發揮作用,同時,我們也認為這些技術一定會給能源互聯網的發展帶來很多創新的模式,包括一些新的商業價值。華為也是在聚焦的基礎上,非常愿意跟在座的各位,包括產學研用的伙伴,也特別感謝清華大學,包括我們的國家能源互聯網產業及技術創新聯盟,電機工程學會,全球化的IEEE等組織來合作。
再次感謝,我們希望在能源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華為相對獨特又有價值的作用。謝謝大家。
(以上內容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發言嘉賓確認,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