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的一個突出矛盾,一邊是需求端的無限升級,另一邊是供給端大面積的持續滯后,表象是高質量產品和優質服務的供給遠遠跟不上客戶的實際需求,究其原因是供給側改革的質量不高和產業結構問題,突出表現在低附加值產業、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產業、綠色低碳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產業的比重偏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為中國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指明了方向。具體來說,供給側改革在質量提升上有四條路徑,一是自我突破與創新;二是內部整合與優劣互補,以長補短,規模制勝;三是海外并購,快速提升供給質量;四是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
自我突破與創新就是從管資產過渡到管資本,從以前的重資產的生產經營者轉變為輕資產、重資本的資本家。供給側改革關的是落后產能,去的是過時產品,停的是低附加值盈利通道,轉變為借助銀子(資本)和腦子(運作和管理),實現產業升級和資本增值。此路徑核心是人才,關鍵是運作手段和操盤技術,既要熟悉資本市場,還要洞悉實體產業,更要有手段和技巧將二者結合。
內部整合就是以大并小,繼續做大規模,繼續做長產業鏈,繼續擁有定價權,繼續提高壟斷地位,滿足國內足夠強大的逐步升級的消費習慣。
海外并購就是能用資金成本覆蓋時間成本的,那就索性海外并購,買快速能夠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的,一舉拿下戰略和盈利的制高點。
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就是請進來,國內的消費能力足以讓全世界任何一個資本家或實業家垂涎,他們是賺取利潤,我們是學習技術、學習管理,加快合法“復制”,完成合理“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