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最新出版《中國環境競爭力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對全國31個省區市綜合環境競爭力進行了排名、對比和分析。
報告指出提升中國及各省域的環境競爭力,要適應環境變化挑戰,集約節約利用資源,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進一步提升資源環境競爭力。
資源的持續利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源泉,雖然資源的豐缺與分布很大部分是由自然先天條件決定的,但更重要的是資源在后天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這才是一個地區資源環境競爭力的核心體現。水、土地、大氣、森林、礦產、能源等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中,有一部分是極其脆弱的,很容易受到破壞,有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用多少就少多少。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改進為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開辟了新的途徑,這也為提升省域資源環境競爭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積極探索資源集約節約和持續利用的途徑,建立完善資源開發保護的長效機制,推動資源高效利用。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在生產生活中推行節水設備和器具,限制發展高耗水行業,支持企業節水技術改造,發展節水灌溉農業;統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結構和時序,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開展基本農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撂荒地復墾、鹽堿澇洼地綜合治理,提高農業用地綜合效益;限制和削減化石燃料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保護大氣資源;實施林業生態工程計劃,大力植樹造林,合理采伐,提高森林覆蓋率;依法管理礦產資源,嚴格開發資格認證和許可管理,嚴禁濫采,杜絕礦產資源流失;合理保護和開發能源,不斷推動技術進步,發展清潔能源和替代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集約節約能源利用,關鍵在于技術的進步和突破,特別是隨著能源短缺時代的到來,粗放式的投入方式已難以為繼,低碳技術和循環經濟開始廣泛推廣和使用。大力發展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淺層地溫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廣應用清潔煤發電技術,研究開發碳捕獲和碳固化技術,促進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再生利用,加強高效能、可循環技術研發,推廣循環生產模式,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加快化工、電力、建材、輕工等行業技術改造,構筑循環經濟產業鏈。在低碳技術和循環技術的引領下,促進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延續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斷積累資源環境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