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日趨強化。我市在全面總結“十一五”,闊步進軍“十二五”之際,提出了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加快發展,推動轉型發展。于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路子成為贛州上下的共識。
發展模式要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轉變,要求我們要找準攻堅方向,選對發展路子,要集中資源力量,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要不斷引進和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優先發展有市場前景、有發展基礎、有關鍵支撐的產業,重點突破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環節。就具體產業來說,要大力發展有色金屬及新材料、非金屬礦及新材料、機械制造、電子電器、食品、輕紡等主導型節能環保產業。要選擇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子信息作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發展鎢新材料、稀土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發展工程、加快發展永磁機電、汽車動力電池、汽車零配件等產業,積極發展商貿服務、現代物流、文化創新、國際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與此同時,政府層面要出臺一系列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和稅收政策,從資金支持、稅費減免、要素保障等多方面,支持和引導企業發展模式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轉變,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發展模式要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轉變,就是要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綠色發展,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竭盡所能、最大限度地減小資源環境代價。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是否見到實效,一個基本的衡量標準是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是否降低。具體來說,就是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以節能環保為重點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繼續淘汰落后產能,著力構建有利于節能環保的產業體系、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既為當代提供發展的支撐,又為未來發展夯實基礎;要探索循環型生產方式,積極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的發展,要發展工業循環經濟、生態循環農業,加強循環經濟示范企業、示范園區和基地建設,以減小資源環境代價為前提培育發展新優勢、拓寬發展新空間,打造發展新動力、新引擎。
發展模式要向綠色、低碳、可持續轉變,要求我們要加強生態資源和水資源的保護。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是否見到實效,另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有多大。生態環境問題是一個發展問題,也是一個民生問題,生態系統安全直接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加大污水垃圾處理、清潔能源等設施的建設力度,著力解決水、空氣、土壤污染等危害人民身體健康、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人為環境問題;要加強規劃管理,堅持保護優先、合理開發,實施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探索建立章江、貢江、東江源頭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共建共享機制,保護好重點生態功能區、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建設好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不僅如此,政府還要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使保護生態環境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
新希望,新征途。“十二五”期間,贛州只要堅持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牢固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強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就一定能夠加快發展,推動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