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正式啟動國家低碳省試點,同時已經編制完成《廣東省開展國家低碳省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正式上報國家發改委。
爭取建立碳交易所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部署,我國將首先在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8市開展發展低碳產業、建設低碳城市、倡導低碳生活的試點工作。
廣東省發改委副主任魯修祿對《方案》進行了解讀。他指出,廣東主要分四個階段實施《方案》,今年的8~12月是啟動期;2011年為起步階段;2012~2013年為攻堅階段;2014~2015年為深化期。
魯修祿說,未來5年,廣東主要探索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逐步實現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的低碳化,同時推進能源結構優化,規模化發展核電,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比例,增加森林碳匯。另外,加強與港澳交流,加強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區域一體化,研究建立聯席機制,加強低碳技術的聯合研發等。
另據魯修祿介紹,廣東還將編制《廣東省低碳發展“十二五”規劃》,同時研究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統計體系和監測體系,編制廣東省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確定廣東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重點領域。
“廣東還將建立低碳發展評價考核體系,尤其是與碳排放強度有關的指標,并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體制機制研究,爭取國家批復在廣東建立碳交易所。”魯修祿說。
克服“陣痛”
對于廣東這個傳統工業大省向低碳路徑轉變,廣東省社科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趙細康認為,其中還有諸多困境。
魯修祿也承認,在“十二五”期間,廣東的碳排放總量還將不可避免地持續增長。
趙細康舉例說,廣東是全球制造業基地之一,并從“輕型制造”向“重型制造”演進,這意味著廣東當前的高碳生產格局仍會維持較長時間。
另外,中小企業是廣東市場主體,由于其技術相對落后,碳排放強度相對較高。與此同時,過去“三高”產業體系固化了大量的投資,一旦轉向低碳,不僅會帶來巨額投資浪費,也會導致結構性衰退。
其實,由于當前各地正在進行節能減排沖刺,一些限電措施已經“誤傷”了沿海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
浙江就是一個例子。
近日參加第108屆廣交會一期的浙江交易團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此番拉閘限電導致企業開工不足,其對出口的滯后影響將在四季度集中體現,并將持續到明年一季度。
轉型、低碳,這是未來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詞。擺在廣東面前的,是如何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縮短“陣痛”的課題。
但在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長趙黛青看來,雖然廣東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在增長,但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下降,同時,碳生產力高于全國水平,這表明廣東低碳轉型具有良好基礎。
數據顯示:2009年廣東單位GDP能耗為0.684噸標準煤,居全國第二低位。“十一五”前四年廣東單位GDP能耗已累計下降13.89%,完成國家下達“十一五”節能目標的8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