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國家實驗室航拍圖
CLIVAR2016年開放科學大會合影
海洋國家實驗室建筑物
海洋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院士(右)和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首席執行官拉里·馬歇爾(左)共同為中心揭牌
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
2016年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論壇合影
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了臺風、颶風、熱浪、厄爾尼諾等災害性事件爆發的頻次和強度,引發地球表層大氣、水文、土壤和生物過程的變化,已經并將持續對自然和社會經濟系統產生重大影響。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巨大挑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要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海洋是地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地球表面積71%,是氣候變化的主要調控因素之一。對海洋的深入透徹研究成為解決全人類面臨的全球氣候變化難題的關鍵。海洋波瀾壯闊,變幻莫測,海洋研究涵蓋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學科,需要多學科交叉協同研究。一個部門、一個單位、一個國家是無法獨立完成的,需要多部委、多個國家深化全球網絡、協同創新研究。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作為中國海洋領域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2013年12月獲得科技部正式批復,由國家部委、山東省、青島市共同建設,理事單位橫跨國家11個部委,實行理事會管理、學術委員會指導下的主任委員會負責制,2015年正式開園啟用。按照南北并重、東西共舉的原則構建全球協同創新網絡。匯聚全國乃至全球的科技優勢單元,圍繞“海洋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展前沿引領性、戰略性、基礎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打造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使命,成為代表國家水平的海洋戰略科技力量。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海洋國家實驗室用一系列實際行動為世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組建一批“國之重器” 搭建全球海洋共享平臺
在科技部等國家部委、山東省、青島市的大力支持下,海洋國家實驗室堅持體制機制創新、科技創新“雙輪驅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開展應用基礎研究,推動建設一家單位難以建成,卻是科研工作急需且對未來取得顛覆性創新成果至關重要的公共科研平臺及大科學裝置群。
建成啟用運算速度達每秒2600萬億次高性能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為國家氣候預測預報,海洋信息環境構筑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海洋國家實驗室還在積極推動“超級計算機界的下一頂皇冠”——E級超算建設;匯聚全國海洋資源,共建深遠海科學考察船共享平臺,統籌“科學號”“東方紅3”“海洋六號”等一批世界領先的海洋科考裝置與船舶,創新海洋科考管理模式,組織實施“萬米深海行動計劃”“蛟龍號”“南海深潛”等多項共享航次計劃,實現船時共享資源利用最大化,并聯合相關單位,大力推動全球第三艘大洋鉆探船的建設。未來這艘船的建成使用將實現人類60多年來,鉆穿地殼進入地幔的夢想;具有海洋科技強國標志的“國之重器”依次落戶海洋國家實驗室,同時實驗室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的綜合性統籌協調作用,大科學裝置設施集群的規模效應盡顯現。同時按照互利互惠、開放共享的原則,建立完善科研設施與儀器運行和開放制度,實行共享滿意后補貼的開放共享機制,搭建全球海洋共享平臺。
積極貫徹人才強國戰略 匯聚全球海洋科研人才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海洋國家實驗室運行以來,整合全球創新力量,形成結構合理的科研與支撐隊伍。以重大戰略任務為牽引,以大科學裝置為支撐,以功能實驗室、聯合實驗室、開放工作室為依托,筑巢引鳳,匯聚全球海洋優勢力量。現已面向全球匯聚了一支包括20位院士、11位千人計劃學者、43名國家杰青和長江學者在內的科研隊伍和專業的技術支撐隊伍,共計2000余人。
為加快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海洋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海洋國家實驗室大力實施“鰲山人才”計劃,其中,“鰲山人才”培養計劃共遴選60余人;“鰲山人才”引進計劃面向全球遴選領軍科學家、卓越科學家、優秀青年學者和杰出工程師。多位國際知名海洋領域科研專家匯集在海洋國家實驗室,共同推進國際海洋科學事業發展。面向國際海洋高端人才,海洋國家實驗室擬建設100個開放工作室,匯聚全球海洋高端智力資源,打造全球海洋人才高地。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引領海洋科學與技術發展
成立之初,海洋國家實驗室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計民生重大關切,立足世界海洋科技前沿,確定了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變化、海洋生命過程與資源利用、海底過程與油氣資源、海洋生態環境演變與保護、深遠海和極地極端環境與戰略資源、海洋技術與裝備六大研究方向,透明海洋與國防安全、藍色生命與生物資源安全、海底過程與能源礦產安全、深海與極地極端環境、健康海洋與生態安全五大戰略任務。
圍繞五大戰略任務,聚焦“透明海洋”“藍色生命”“深海資源”“健康海洋”等大科學計劃,海洋國家實驗室積極開展基礎性、前瞻性、探索性及應用性研究。與山東省科技廳聯合設立“問海計劃”,開展海洋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研究;設立“開放基金”鼓勵年輕學者探索創新,開展原創性研究。
建成了從南海一直延伸到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覆蓋面最寬的深海固定觀測網,將與下一步的移動觀測網實現對接,實現核心海區信息的無縫感知;建成頗具規模的南海立體區域綜合觀測網;海洋國家實驗室團隊自主研發的4000米深海Argo海試成功,以智能浮標、深海Argo、水下無人航行器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裝備即將問世;與浪潮集團合作致力海洋大數據挖掘、海洋智能計算與信息服務產品研發,建立了高分辨率浪—潮—流耦合模式系統并向業務化應用轉化,全球空間分辨率為1公里的海浪模式發展,被“戈登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列入2016年的六個候選應用之一;深海基因庫、微生物庫、藥庫建設以及天然氣水合物、大洋中脊硫化物礦床、大陸架油氣鉆探均取得突破進展;以為人類提供更優質的蛋白質為目標,實施“藍色蛋白質工程”,大力推進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的種源、技術、裝備研發; 實施“健康海洋”工程, 建設“海洋牧場”,海洋生態災害預報、防治技術取得突破,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支撐。
參與全球海洋領域治理體系 日益走近海洋科技國際舞臺中央
海洋國家實驗室積極倡導構建以海洋為出發點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海洋科技治理體系變革。主導構建“南北并重、東西共舉”的全球海洋協同創新網絡,參與全球海洋領域創新治理體系,不斷提高中國的海洋話語權,顯著提升中國海洋科技國際影響力、感召力。積極推動國際頂尖期刊合作,舉辦國際一流的學術峰會,打造藍色科技發展智庫。近20個國家(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3個)的70余位涉海院所領導人參加由海洋國家實驗室主導發起的被譽為全球海洋科技領域的“G20峰會”——2016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論壇,論壇期間,各單位領導人以“構建海洋觀測和研究伙伴關系”為主題,共商如何應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全球變化對海洋科學技術的挑戰;舉辦10年一次的CLIVAR2016年開放科學大會,凝練未來10年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方向,積極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促進我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我們日益站在國際舞臺的中央。
攜手各國頂尖海洋機構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各國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的今天,僅憑單個國家的力量難以獨善其身,也無法解決世界面臨的問題。只有全球攜手在重大領域形成創新合力,開展聯合攻關,才能促進科學的整體進步和發展,尤其是氣候研究這個與全人類息息相關的領域。
氣候變化對全球的影響舉足輕重,但是任何一個單獨的國家都難以承擔起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規律的重要使命。海洋國家實驗室依托一批“國之重器”、國際一流的科研團隊,在強大的科研基礎支撐下,各國的呼吁下,與多國攜手,共同推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科技創新。
攜手澳大利亞,組建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南半球海洋是完全環繞地球卻未被大陸分割的大洋,它使地球各大洋相連,對全球大洋和氣候變化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澳大利亞是海洋強國,也是南半球最大、最發達的國家,地處“兩洋一海”(太平洋、印度洋和中國南海)交界處,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國家,具有很強的海洋科技創新能力、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特殊的地理優勢。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是澳大利亞國家級科研機構,在南半球海洋觀測與研究、南極科考方面一直居于世界領先水平。海洋國家實驗室與澳大利亞攜手,優勢互補,協同海洋研究,意義重大。
2017年5月22日,海洋國家實驗室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發組織共建的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在澳大利亞霍巴特正式啟用。該研究中心旨在匯聚全球海洋創新資源,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開展南半球海洋和南極合作研究及人才培養工作,推進我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支撐海洋強國戰略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以南大洋海洋觀測為重點,構建深海觀測浮標系統,推進南大洋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研究。建設該中心,不僅將為我國南大洋研究提供最便利的條件,促進我國海洋科學的發展,更將通過國際上的交流合作,促進全人類對于南半球海洋科學的研究保護。
同時,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的運行,將為我國積極參與“南大洋海洋觀測系統”等國際計劃和組織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成為我國深入參與全球海洋創新治理體系的有力抓手。南半球海洋對全球氣候有著極其關鍵的影響,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將通過科學研究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不單有益于中澳兩國,也有益于世界的發展。
攜手美國,組建國際高分辨率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iHESP)。應對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的責任。目前,海洋國家實驗室(QNLM)攜手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AMU),發揮各方優勢,共同推進“國際高分辨率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International Laboratory for High-Resolution Earth System Prediction, 簡稱iHESP)”建設,開展地球氣候系統未來變化的精細化預測創新研究,增強對地球系統內部多尺度相互作用的科學認識,準確評估全球變化的影響和風險,為科學應對全球變化貢獻智慧,提供治理方案。國際高分辨率地球系統預測實驗室將聚焦前沿,引領發展,主導人類氣候變化預測研究,其重點目標有:(1)促進高分辨率海洋及地球系統模型開發,(2)促進高分辨率海洋及地球系統模擬和預測,(3)增強對地球系統內部多尺度相互作用的科學認識。
這是我國與全球頂尖的地球科學研究機構建立的聯合實驗室,也是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重要的國外分支機構之一,建在美國,將成為全人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高端科技創新平臺。
依托超高性能計算機和地球氣候系統模式,準確而又精細化預測未來地球氣候系統的變化,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前沿科技挑戰。該研究中心是將國際海洋優勢力量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實現共贏的典范。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建有每秒2600萬億次運算能力的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并與中國電信集團、國家超算濟南中心和國家超算無錫中心共同合作,通過重大技術創新構建了超算互聯網,將國家超算濟南神威藍光、國家超算無錫神威太湖之光協同,和未來的E級超算一起融合成為海洋國家實驗室的超算重大裝置群和基礎設施,保持國際持續領先的計算能力。海洋國家實驗室依托國之重器、國際一流的科研團隊,在全球海洋模式研發、上層海洋混合、數據同化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具備了開展氣候變化研究全球獨有的基礎和條件。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是全球公認的具有強大科研實力的氣候預測中心,擁有世界一流的地球氣候系統模式,該模式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綜合評估報告的主要模式之一。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海洋系成立于1949年,擁有多年科研歷史,下設海洋觀測科學和技術等四個專業,其高分辨率區域海洋模式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中美攜手共建的iHESP研究中心將面向一個國家無法獨立解決的、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深入開展研究,集聚更多優質智力,加強與未來地球(Future Earth)、地球生物圈(IGBP)、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PRC)等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實施優良創新,獲取優質成果,為科學應對和減緩全球變化貢獻我們的智慧和治理方案,成為世界地球系統模擬預測研究的中心。
按照“開放、流動、協作、共享”的原則,海洋國家實驗室還將攜手德國、俄羅斯、美國等國家合作建立若干個國際海外聯合研究中心,構建全球協同創新網絡,打造國際一流的綜合性海洋研究中心。
文明在開放中發展,科學在交流中進步。海洋國家實驗室全球化創新網絡的布局,正是從解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的角度出發,聯手國際優勢科研力量,構建全球海洋深度治理新模式。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使命引領新未來。海洋國家實驗室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深化全球網絡,匯聚起國內外海洋領域的磅礴力量,加強全人類對未來面臨的挑戰的應對能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促進全球海洋治理體系變革,共同創造人類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