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的利好政策若以透支未來經濟發展后勁為代價,只能刺激一時,無法保持長久。當政策效應如落潮般退去時,不免帶來政策退出后的"綜合癥",出現沒有刺激政策"拐杖"就無法前行的狀況,一批企業甚至倒下,LED、家電、汽車、鋼鐵、光伏等行業無不如此。
不計成本的補貼維持的只是表面繁榮,其行業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并沒有根除,甚至可能導致市場扭曲,誘發產能過剩危機,所以,刺激政策要慎用
【編者按】打鐵還需自身硬。溫室里生長不出參天大樹。企業的成長過程猶如孩子學走路,如果摔倒了國家就"慷慨地"伸手扶一把,而從不忍心讓其獨自經歷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則的錘煉,這樣的企業即使長大,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貌似強大的泥足巨人,蘊藏了巨大的危機。好的企業只有經歷過市場的洗禮,才能有堅實的根基,才能結出豐碩的成果。而過多的政策扶持只能讓一個行業劣存強衰,逐漸喪失市場的競爭力。
有媒體近期報道稱"有些行業因失去了過度利好的政策扶持,企業進入了市場的'寒冬'……"引起了行業人士的關注與討論。其實,近年來,為了應對內憂外患的行業危機,配合拉動內部需求的經濟政策,中央與地方出臺了一系列行業扶持政策,其中包括鼓勵投資,稅費減免、金融補貼、擴大金融貸款支持范圍等諸多措施。所涉及的行業也由新能源產業到鋼鐵資源產業,由汽車產業到家電產業等多個行業。
今年,隨著各個行業利好政策的退出,一個讓人不得不關注的問題出現了,那些長期習慣了吃政策紅利為生,長期依賴行業利好政策鋪路的眾多企業,在當前嚴峻的市場形勢面前,是否能適應政策終止后的環境呢?
行業利好政策形成依賴
有專業人士表示,行業利好政策的出臺,給眾多企業撐起了一把暫時的保護傘,也為他們創造了一個比較寬松的生存環境,讓眾多的行業企業有了向好的經營狀況。然而,過度利好的政策效應也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使行業內諸多企業患上了嚴重的"政策依賴癥",一些企業往往過度依賴政策這把"拐杖",在市場中一旦遇到起伏波動,就馬上希望政府能快速出臺政策救市。
一位電器經營商認為:"利好的政策在有些相關企業的心目中就如同一支神奇的'魔法棒',在低迷的市場中輕輕一揮,企業經營就馬上能止跌回穩,迅速走出低迷狀態;當政策停止時,則市場一路低迷,經營慘淡。"
其實,這種情況,在一些行業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就如今年的家電行業,當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補貼等利好政策退出后,其節能家電銷售便跌入低谷,進入了經營的疲軟期,有數據統計,在今年進入6月份后,家電節能產品比例僅為54.8%,環比下滑近20.6個百分點。節能洗衣機產品比重環比下滑15.9%,節能定速空調比重環比下滑10.6%,節能變頻空調比重環比下滑18.3%,這些數據充分顯示出整個家電行業對政策的嚴重依賴性。
對此,家電產業(市場)研究專家、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對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表示:"家電行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前幾年國家是出臺了一些政策,給予了扶持,但這樣的政策對于整個行業的發展實際上是不利的。即使在這樣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里,也有中、小企業在失去了政策的扶持后感到茫然。未來幾年,家電行業市場預期正常的發展態勢還會有,也會保持正常的增長,回歸正常的市場競爭。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企業應當努力做的是轉型,要向品牌要效益,要向品質要效益,而不是像前幾年那樣向規模和政策要效益。要從規模的增長轉向品質的增長、品牌的增長以及節能環保等方面的轉移。"
對于利好政策退出后,行業銷售數據大幅下滑的情況,陸刃波表示:"在經歷了前幾年的高速增長之后,卻把壓力放到了現在和未來幾年。短期扶持是可以的,但不可能長期扶持。如像十年、二十年前國家補貼外資進來的企業,三年一補等,現在都沒有了。國家不可能為保持某個行業的一直高速增長而一成不變地采取某項政策,這種政策只是根據當時的經濟環境,采取的措施。所以企業要丟掉在政策扶持下高速增長的幻想,回歸到正常的市場競爭。"
再如國家在2008年出臺鼓勵汽車消費的系列政策后,車市迅速作出反應,連續兩年銷售量井噴。隨著政策的退出,兩年后車市火熱的銷售"盛宴"迅速"熄火",在2011年宣告連續十幾年的國內銷售高速增長的結束,此后一直低迷不振。
由此可知,行業的利好政策是以透支未來經濟發展后勁為代價,只能刺激一時,無法保持長久的持續性。當大規模的政策效應如落潮般退去的時候,必然造就一大批不景氣的企業,出現了政策依賴綜合癥,以及不依靠政策拐杖就無法前行的狀況。
如今,在這些利好政策完成他們的歷史使命,毫無懸念地如期退出時,仍有大部分企業患得患失,無法從政策的"溫室大棚"中走出來,仍然強烈期待著會有其他形式的替代政策出臺。
企業對這種政策的迷戀也可以理解,畢竟在過去幾年中,國家的相關利好政策一直為行業發展保駕護航,多數企業已經習慣在政策的幫助和庇護下去拓展市場。縱觀近幾年國家出臺的各行業利好政策,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扶持政策出臺后行業市場馬上呈現欣欣向榮,扶持政策宣告退出后整個行業立即萎靡不振。最關鍵的是,并非一兩家企業如此,這種依賴癥已成為行業內多數企業的通病。光伏企業正是這種依賴癥的代表。快速盲目擴張、過度依賴政策優勢,表面上爆發式增長的企業奇跡背后,隱藏著深刻的危機。
行業利好政策弊端叢生
利好政策的退出,所造成的市場影響,讓人們不得不對其市場效果有了深入思考。業內人士認為,利好政策中的補貼措施不應簡單作為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手段。同時,在補貼規范上應該更加透明嚴格,在補貼政策的行業選擇上應該更加審慎。專家認為,不應該去補貼那些競爭充分的行業,也不該去補貼那些暫時困難但基礎雄厚的企業,尤其不能通過補貼幫企業消化過剩產能,讓補貼成為企業去庫存的途徑。
溫室里生長不出參天大樹,好的企業只有經歷過市場的洗禮,才能有堅實的根基,才能結出豐碩的成果,而過多的扶持只能讓一個行業劣存強衰,逐漸喪失市場的競爭力。
據了解,這方面極端的例子有很多值得借鑒,例如首鋼下屬長治鋼鐵集團公司今年的負債總額達到了100.23億,負債率106%。今年上半年,長治鋼鐵雖然開始減虧,但仍累計虧損2.7億。長治鋼鐵目前的銀行短期貸款為29.44億,同比增加21%,長治鋼鐵集團銷售處稱,長鋼并非因為銷售成本上升而虧損,其原因在于高企不下的生產成本和財務費用。如今地方政府已經出臺救市政策,通過長治鋼鐵集團與太原市政府簽署市政工程大單的形式進行救助,以市政重點工程來拉動長治鋼鐵集團的鋼材的銷售。
誠然,鋼鐵行業中甚至還有更極端的補貼政策。如河南、廣東、遼寧、寧夏等地政府直接通過貼息貸款、技術改造等多種方式,為省內重點國有鋼廠提供資金補貼,形成一種企業拿著政府補貼虧損運營的奇特現象。據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的專家調查,全國鋼鐵企業去年一年從地方政府手中拿到的補貼高達60多億元。
面對目前鋼鐵行業存在的困境,也有企業祈望還能得到政策的繼續扶持,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新創向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表示“不可能!”。如此看來,鋼鐵行業想要走出現狀,只有自力更生,自謀出路。
而廣東的LED企業,更是因為過多的優惠政策引發企業蜂擁上馬,最后導致惡性競爭,大批倒閉。據業內人士介紹,在過去幾年,由于政府對LED企業過度慷慨的補貼,吸引了大量投資者進入這個行業,一些地方出臺了極其優惠的政策,如免費劃地、無償蓋廠等或明或暗的補貼。據統計,單就廣東“十二五”期間,每年投入4.5億元設立LED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來支持產業發展。如此毫無規劃的補貼、過度的扶持政策所造成的亂象更值得反思。
解除依賴需苦練內功
中國經濟正處于重要轉型期。今年政府的經濟政策不再以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為首要任務,而是下大力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失時機地調整經濟結構,“穩中求好”、“穩中求優”的宏觀調控思路,意味著再依靠政府出臺投資刺激政策和貨幣信貸刺激政策的可能性比較渺茫。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毛振華教授曾說過,“一個靠補貼過日子的產業,怎么可能成為未來拉動全世界經濟的產業?”他以新能源產業為例,認為現在新能源的價格太高,既沒有價格優勢,也沒有市場競爭力,跟傳統能源都無法競爭,只是依靠政府補貼生存,市場行情不好,刺激政策就頻繁出臺,企業本該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的結構調整反而被迫延期,形成一種利好政策反復推出,企業轉型止步不前的惡性循環。多年來,我國光伏企業就是這樣被扶持政策所溺愛的孩子,摔倒了國家就會伸手扶一把,從沒有獨自經歷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則錘煉,猶如一個貌似強大的泥足巨人,蘊藏了巨大的危機。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組建生產商之一、第一家在美國主板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無錫尚德的轟然倒塌,讓我們看到缺乏核心技術,僅僅依靠政策扶助的低層次競爭的可怕。
其實好的行業扶持政策是有積極促進作用的。以汽車行業為例,因為起步晚、發展水平低,與歐美日等發達的汽車企業相比,我國自主汽車企業宛如嬰孩,在自由市場條件下要想生存,必須向政府尋求扶持保護性的政策。然而,多年來國內汽車企業過于依賴政策,久而久之這樣的扶持反而產生一定的副作用,誘發依賴綜合癥,掣肘企業發展。以至于,市場一有風吹草動便會有企業出來要政策,要補貼,而這恰是政策依賴綜合癥的典型表現。
要依靠政府扶持保護才能拉動的行業不僅不健康而且毫無競爭力,那些整體期待政策、討要政策才能活的企業注定不能長久,這樣的企業與其靠政策、吃補貼維持,不如直接放手讓其被淘汰,以騰出市場空間,讓更有競爭能力的企業發展。“打鐵還要自身硬”,所以相關企業早晚要丟掉政策的“拐杖”,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來加強自身實力。
有專家表示,沒有政策的政策才是好政策,行業扶持政策如期退出,也倒逼行業調整結構、加速轉型,徹底擺脫以往對刺激政策的依賴的契機。政府應該改變靠政策干預市場的思維,通過加強市場管理、創造企業寬松的發展環境,減少政策對于行業企業的諸多限制與刺激,讓企業走出“溫室”,直面市場的洗禮和競爭,培養出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才能獲得可持續性的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