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實現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關鍵是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專家表示,這一判斷抓住了當前制約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
當前,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顯現,成為影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
鋼鐵業是國內產能過剩的典型行業,整個行業步入“微利時代”。且應引起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的投資仍位居高位,進一步加劇了產能過剩的風險。同時,由于市場過度依賴外需,風電設備、光伏產業等部分新興行業也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企業普遍經營困難。我國最大的風機生產商——華銳風電近日發布公告稱,因開工不足或停產,部分員工停工放假。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坦言,產能過剩是長期粗放式發展積累下來的深層次矛盾的集中反映,當資源和環境已經無法支撐這種發展方式,市場的驟然降溫是必然的。
本報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編制的中經產業景氣指數顯示,今年三季度,中經工業景氣指數和中經工業預警指數繼續回落,分別比二季度回落0.5點和6.7點。回落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在產能過剩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受需求減弱影響,企業間競爭更加激烈,導致工業品價格下跌。
對于這些行業出現的產能過剩,如不及時加以調控和引導,任其發展,可能造成惡性競爭、企業效益下滑、職工下崗失業、資源浪費和銀行不良貸款增加等一系列問題,嚴重的話,可能成為引發系統性風險的隱患,影響來之不易的企穩向好形勢。必須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工作重點,把有限的要素資源引導和集中配置到調整存量、優化增量,培育新的增長點上,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實現產業良性發展。
在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中,要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首先,要切實轉變觀念,把發展思路轉到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對GDP的過度偏好是導致地方盲目投資的重要原因。必須改變唯GDP是從的政績觀,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實際工作,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其次,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使企業在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表示,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抑制產能過剩矛盾,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非常重要,要利用市場的倒逼機制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
再次,要加強對各個產能過剩行業發展趨勢的預測,制定有針對性的調整和化解方案。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標準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協調產業、環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形成抑制產能過剩、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合力。合理安排生產力布局,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規模經濟效益顯著的重大項目,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規劃,科學布局。
同時,企業要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充分發揮企業家才能,加快科技創新,加強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
此外,還要深化體制改革。要著眼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解決長期困擾我國產業良性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投融資體制、價格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形成有力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我國工業實現由大到強轉變的體制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