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頭條從齊魯網、鳳凰網山東站等媒體報道獲悉,山東省委、省政府近日印發《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山東將通過深入實施“十大行動”,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圍繞“十大行動”,山東將在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基金下設立現代海洋產業基金,每年籌集不少于55億元財政資金 ,全力支持海洋強省建設。力爭到2035年,基本建成海洋強省。
在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方面。統籌海洋能源開發利用,科學布局海上風電、灘涂光伏發電、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發電利用項目。做好全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修編工作,加快開展黃海和渤海不同類型海域離岸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試驗,健全海上風電產業技術標準體系和用海標準,在水深超過10米、離岸10公里以外的海域科學有序開發海上風電。加強6兆瓦、8兆瓦、10兆瓦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風電設備研制及使用,突破離岸獨立發電裝置、漂浮式載體、海底電纜、發電裝置防腐蝕等關鍵技術。支持蓬萊爭取國家級海上風電檢測基地建設,支持菏澤新型海上漂浮式可移動風力發電重大設備項目,帶動風機制造、海洋裝備、技術研發等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到2022年,全省開工建設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達到300萬千瓦左右。加快推進海洋新材料研發,重點研制用于海洋開發的防腐新材料、無機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碳纖維材料,大力發展海洋生物新型功能紡織材料、纖維材料等,超前布局研發海洋礦物新材料,打造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海洋新材料產業集群。
以下為《方案》全文:
《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全文)
黨中央和習總書記一直非常關心山東海洋發展。2013年11月,習 總書記在山東視察工作時指出,充分利用沿海的獨特地理位置,努力塑造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在東部要以發展藍色經濟、高效生態經濟為主導,建設重要經濟增長極。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更加注重經略海洋;海洋蘊藏著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山東有條件把海洋開發這篇大文章做深做大;希望山東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在發展海洋經濟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山東貢獻。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特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重大意義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一個明顯的軌跡,就是由內陸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進而走向強盛。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加快建設海洋強省的決策部署,并將其納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加快推進,這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海洋強國戰略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新時代新起點新要求,加快建設海洋強省意義重大而深遠。建設海洋強省是落實海洋強國戰略的使命擔當。山東是海洋大省,在海洋資源、海洋產業、海洋科技等方面優勢突出,在海洋強國建設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把海洋開發這篇大文章做深做大,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責無旁貸。建設海洋強省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進一步提升經略海洋的能力,加快構建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培育壯大新動能,構筑山東發展新優勢。建設海洋強省是實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山東發展最大優勢和潛力在海洋,加快建設海洋強省,探索新路徑、拓展新空間、創造新模式,是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山東工作的總要求,推動實現走在前列、由大到強、全面求強的應有之義和必由之路。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加強黨對海洋工作的領導,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陸海統籌,堅持高質量發展,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為統領,以改革、創新、開放為動力,以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重點,以“四新”促“四化”實現“四提”,加快建設海洋強省,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海洋科技教育引領區、國家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國家海洋經濟競爭力核心區、國家海洋開放合作先導區、國家軍民深度融合先行區,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山東貢獻。
(二)行動方向
1.活力海洋。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集聚高端海洋創新資源,培育海洋經濟發展新動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新活力;繁榮發展海洋文化,提升海洋文化軟實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化海洋經濟新體系。
2.和諧海洋。樹立大海洋、大空間、陸海一體的現代海洋思維,協調匹配陸海主體功能定位、空間格局劃定、開發強度管控、發展方向和管制原則設計、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統籌海洋經濟發展與國防建設,實現陸海協調發展。
3.美麗海洋。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海洋開發總布局,強化綠色發展理念,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推進美麗岸線、生態港灣、灘涂濕地、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海碧物豐、岸美灘凈。
4.開放海洋。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搭建海洋合作平臺,創新海洋合作模式,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構建藍色伙伴關系,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海洋開放合作新格局。
5.幸福海洋。強化公眾海洋意識,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海洋強省建設,增加海洋領域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保障沿海居民生命財產安全,讓人民群眾共享海洋發展經濟成果、生態成果、文化成果。
(三)行動目標
綜合考慮現實基礎、發展潛力,蹄疾步穩、健康有序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力爭盡快取得突破性進展。
到2022年,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海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1%以上;海洋經濟新舊動能實現接續轉換,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以上,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3%左右;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近岸海域水質優良面積比例達到90%左右,海洋強省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到2028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突破3.87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6%左右,海洋創新動力強勁,市場主體活力充沛,海洋生態良好,核心競爭力全面提升,實現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的戰略性轉變,在海洋強國建設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到2035年,基本建成與海洋強國戰略相適應,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技領先、海洋生態優良、海洋文化先進、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強省。
三、陸海空間布局
樹立陸海一體的國土空間思想,堅持空間布局與發展功能相統一、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強化陸海統籌,重視以海定陸,統籌海岸線、海港、海灣、海島開發保護,加快重要港灣聯動的灣區經濟發展,創新海島開發利用模式,有序延伸海洋綜合開發空間縱深,推進陸海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打造“龍頭引領、灣區帶動、海島協同、半島崛起、全球拓展”的海洋強省建設總體格局。
(一)龍頭引領。發揮青島海洋科學城、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和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綜合優勢,強化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藍谷、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國際郵輪母港等平臺功能,提升其在重大海洋科技創新、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引領輻射作用,加快建設國際先進的海洋創新中心、海洋發展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海洋名城,打造海洋強省建設主引擎。
(二)灣區帶動。以膠州灣、萊州灣保護開發為牽引,依托沿海城市、重要港口、交通干線及重大開放平臺,統籌臨港產業與海洋產業發展布局,構筑山東半島沿岸兩條海洋經濟帶。泛膠州灣黃海經濟帶,以膠州灣為核心區域,以青島港、日照港、威海港為支撐,沿山東半島南岸形成覆蓋青島、威海、日照3市及煙臺市的海陽、萊陽2個縣級市所屬陸域與海域,面向黃海的海洋經濟帶,重點布局海洋新興產業、重大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洋高端產業集聚區、重大海洋科技創新基地和世界著名的黃金海岸。泛萊州灣渤海經濟帶,發揮煙臺環渤海地區重要港口城市、先進制造業名城、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優勢,以萊州灣為核心區域,以煙臺港、渤海灣港為支撐,沿山東半島北岸形成覆蓋煙臺、濰坊、東營、濱州4市陸域與海域,面向渤海的海洋經濟帶,重點布局海洋生態漁業、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海洋礦產資源開發、海洋新能源、高端海洋化工等產業,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積極探索推廣高效生態發展新模式,打造環渤海南翼先進制造業中心、面向東北亞對外開放合作高地和全國重要的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
(三)海島協同。以保護為核心,強化海島分類管理,突出主導功能,科學保護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優化利用有居民海島,保護性利用無居民海島,嚴格保護特殊用途海島。充分利用海島及鄰近海域漁業、旅游、港口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因島制宜發展醫養結合等特色海島生態經濟,重點推進五大島群的保護利用。長島及煙臺島群,重點發展海洋生態牧場、海洋旅游業,加快建設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爭創海洋類國家公園。威海島群,重點發展海洋生態牧場、海洋旅游業,提升劉公島海洋文化旅游品味,打造國際知名的海島旅游休閑目的地。青島島群,重點發展現代化的港口物流、海洋文化創意設計、游釣型游艇業等,創新特色海島服務業模式,打造綜合性海島保護利用新樣板。日照島群,重點發展深遠海智能化海洋牧場,建設全國重要的海島綜合保護開發示范區。濱州島群,重點保護貝殼堤島與濕地生態,培育牡蠣礁典型生境,發展海洋生態旅游,建設黃河三角洲海島保育示范區。
(四)半島崛起。強化主體功能區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中的基礎性制度作用,覆蓋全省陸域與海域,創新區域、城鄉、陸海、減排節能統籌發展機制,完善陸海銜接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加強沿海7市與內陸10市規劃政策協同對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要素市場統一開放、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推進沿海地區海洋經濟優勢向內陸地區延伸和轉移,增強內陸地區對海洋經濟的服務支撐,構建陸海資源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的海洋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物流鏈、生態鏈,將山東半島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藍色經濟示范區和世界知名的半島城市群,打造海洋強國戰略重要支點。
(五)全球拓展。以海洋產業配套協作、海洋科技協同創新、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以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為依托,開辟對外合作海上大通道。深化與京津冀、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戰略合作,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面向全球范圍優化海洋資源配置,助力北極“冰上絲綢之路”開拓、南極全球治理等國家行動,積極推進大洋與極地漁業、礦產、油氣等資源勘探開發,建設一批海外產業園區、綜合保障基地,拓展海洋強省發展新空間。
四、行動重點
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山東優勢,進一步明確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集聚優勢資源,創新政策舉措,深入實施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
(一)海洋科技創新行動。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以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載體,加快建立開放、協同、高效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推動海洋科技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造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山東半島海洋科技創新中心,提升我省海洋經濟創新力。
1.強化重大創新平臺支撐。以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藍谷為依托,突出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龍頭引領作用,整合涉海高校、科研機構和科考平臺等創新資源,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開展協同攻關,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山東,建設世界一流的國家海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支持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國家深海基地和大洋鉆探船(可燃冰鉆采船)北部基地母港建設。積極爭取E級超級計算機、大洋鉆探船等重大科學裝置落戶山東,支持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加快國家海洋設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中國大洋鉆探巖心庫、青島海上綜合試驗場、威海國家級淺海海上綜合試驗場、國家暖溫型海洋大氣自然環境試驗站建設。加快國家海洋裝備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推動海洋科技創新與標準研制同步,制定更多的國際、國家標準。
2.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鞏固提升山東省海洋基礎研究整體優勢,積極對接國家戰略需求,開展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全球海洋變化、深海科學、極地科學等基礎科學研究,在若干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實施“健康海洋”等重大工程,推動“透明海洋”工程規劃內容融入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參與“種業自主創新”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工程,以及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藍色糧倉科技創新工程”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化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合作,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海洋領域基礎研究投入。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銜接融合,突出深水、綠色、安全,重點在海洋生物和油氣資源開發、深海運載作業、海洋環境監測、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海洋能綜合利用等領域,每年啟動實施一批高端海洋工程裝備、深遠海養殖、極地漁業、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海洋環保等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對引領海洋產業發展的重大研發項目給予重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