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高端能源裝備產業,成都市和德陽市有著長期積淀。早在“一五”“二五”時期,我國便將重型機器廠、水電設備廠等布局在德陽,開啟了當地重工業建設的序幕。“三線”建設時期,又有一批工廠陸續新建遷建。時至今日,成都德陽高端能源裝備集群(以下簡稱“成德集群”)已集聚了包括東方電氣、國機重裝、宏華石油、通威太陽能等龍頭企業在內的2600多家能源裝備企業,誕生了8萬噸模鍛壓力機、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等一批“國之重器”,生產制造了全國60%的核電產品、50%的大型電站鑄鍛件、40%的水電機組、30%的火電機組和汽輪機。
成德集群有何領先之處?集群化給產業發展帶來了什么?未來,集群又將怎樣轉型升級?記者赴四川進行了實地調查。
水平領先、實力雄厚、配套完善——
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副其實
“像壓月餅一樣將坯料一錘定型。”走進位于德陽市的國機重裝生產車間,一個地上27米高、地下15米深的龐然大物佇立面前,著實壯觀。它,就是目前全球“威力最大”的8萬噸模鍛壓力機。
“C919國產大飛機的主起落架關鍵鍛件,就是它的‘作品’。”國機重裝黨委副書記薛非自豪地說,大型模鍛壓力機是生產航空、航天、電力、石化等行業模鍛件的關鍵設備,“2013年4月,咱們這臺‘8萬噸’投入試生產,由此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裝備的空白。”
記者先后調查采訪10多家企業,每家都有“拿手好戲”,一項項前沿技術、一件件“大國重器”令人鼓舞——
2017年,宏華石油自主研發的全電驅壓裂泵實現工業化應用,同樣功率產品,成本下降了30%至40%。
2019年8月,國內首臺10兆瓦海上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在東方電機研制成功。
2020年9月,東方鍋爐自主研發的世界首臺660兆瓦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通過試運行,達到全球電站鍋爐最高水平。
2020年11月,東方汽輪機研發的國內首臺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實現滿負荷穩定運行,效率和能耗控制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近3年來,成德集群攻克了424項關鍵核心技術,其中68項達到國際一流水平,21項填補國內空白,131項重大技術裝備獲得國家、省首臺(套)認定,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四川省經信廳副廳長敬茂明說。
成德集群不僅技術夠高端,實力也夠雄厚。
一來,市場地位重要。
發電設備產量累計突破6億千瓦,全國領先;石油鉆機累計出口608臺(套),國內第一;重型燃氣輪機等15個能源裝備產品市場占有率領跑全行業……2020年,成德集群實現產值2108億元,占國內全行業1/5。“目前,集群已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聯系,能源裝備產品和服務遍布137個國家和地區,貿易金額超過400億元。”德陽市經信局局長黃琦說。
二來,產業體系完備。
布局完善。“一座電站所需的‘大家伙’,我們都能生產。”東方鍋爐副總經理王錦生說,同為東方電氣集團子企業的東方鍋爐、東方汽輪機、東方電機,組成了一條電站設備的完整產業鏈。“德陽是全國三大動力設備制造基地之一,成都是全國重要的硅電池生產基地。”德陽市副市長李成金表示,從火電、水電、風電、核電、光伏等發電裝備,到油氣鉆采裝備,再到氫能、儲能等新能源設備,不同類型的能源裝備,成德集群均有涉足、樣樣了得。
配套齊備。“除了鉆桿,其他所有零部件都能在廣漢買齊。”宏華石油位于德陽下屬的廣漢市,總經理郭代波說,企業在廣漢的合作伙伴中,光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有80多家。據統計,成德集群中,大中型企業與小微企業比例接近1∶5,金屬材料加工、輸配電設備、儀器儀表等主要配套產品的區域內配套率超過40%。
調查中,不少受訪者均表示:能源裝備產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門檻相對較高,而成德集群歷經多年發展,已形成從材料、零部件到產品、服務的完備產業鏈條,具備做大做強的堅實基礎。
龍頭企業強強聯合,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集群化發展影響深遠
“配套健全,企業受益!”仟坤集團副總裁周述軍說,此前企業生產風電輪轂,要先把毛坯從陜西運至德陽,一件運費就要1萬元,“現在,我們跟東方電機合作,在本地生產毛坯,成本大幅降低。”
產業集群化,不僅能縮短空間距離、降低物流成本,還會對產業發展產生多方面深遠影響——
集群化,有利于龍頭企業之間強強聯合,協同創新、共闖市場。
“以前,鋼鐵廠煤氣鍋爐發電一般采用中溫中壓、高溫高壓技術,平均發電效率在23%至28%。2014年,我們和東方電氣聯合開發,推出國內首臺超高壓高溫中小型機組,將發電效率提高到35%以上。幾年來,技術快速迭代,產品廣受青睞。”建龍集團川鍋鍋爐公司總經理王亮感慨,如果企業間聯系沒有這么緊密,類似機會可能就不會產生。
地緣相近、溝通順暢,讓集群企業協同創新更便利。像東方汽輪機,就與國機重裝聯合研制1000兆瓦及以上核電機組常規島汽輪機焊接轉子,有力推進了核電技術國產化進程。
龍頭企業,既合力謀創新,也攜手闖市場。
“抱團取暖,比單打獨斗好!”在成都,川開電氣董事長李軍講述了與東方電氣的合作案例:過去,一般是東方電氣拿到大項目后,再向上游企業招標,一些上游企業有時會為了控制成本而降低質量標準;現在,東方電氣投標前,便會和川開電氣一道做設計、做預算、聯合投標,中標后一起施工,大大提高了履約質量和客戶滿意度。
集群化,也有利于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增強全產業鏈競爭力。
“每周一上午,公司開生產會時,都會邀請主要配套廠商共同參與。這樣一來,他們就能深入了解生產安排、及時響應需求。”王錦生說,多年合作下來,東方鍋爐會跟主要供貨企業按年度簽署合作框架,不再“一事一議”。
龍頭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給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創造了豐富的合作機會、可觀的市場空間。
“以前配套企業比較遠,交流不便。后來,我們選擇了成都一家企業緊密合作,還派人幫助他們提升技術水平。現在,這家企業已是成都最優秀的變壓器配套企業之一,八成訂單來自我們。”希望森蘭科技公司總經理何建波說。
25年專注工業電源研發制造領域,英杰電氣公司成長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產品覆蓋光伏生產、汽車充電樁等領域。“我們會大量采購柜體、鈑金件、散熱器、變壓器、絕緣材料、電線電纜、緊固件等,帶動小微企業共同發展。”總經理周英懷感慨:在集群中,每家企業既是受益者也是貢獻者。
立足傳統優勢,抓住能源低碳轉型機遇——
產業升級前景可期
成德集群多年來發展壯大,得益于適應形勢、主動轉型。如今,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成德集群也已做好充分準備。
超高潔凈度的車間里,幾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各式自動化設備高效運轉,一片片晶硅電池片接連下線。總部位于成都的通威太陽能,連續數年成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太陽能電池企業,晶硅電池全球市場占有率達7.8%。去年,他們又在成都金堂縣啟動了一個總投資200億元的30吉瓦電池及配套生產基地項目,市場地位有望進一步鞏固。
新興產業蒸蒸日上,許多傳統能源裝備企業也提早規劃、調整布局,踏上轉型之路。
“‘十三五’期間,東方電機轉型進展良好,風電、中小熱電、電站服務、電動機、環保能源及工程等新產業的營業收入占比從2015年的16%提升至去年的55%,電機設備新增訂貨、營業收入連續5年位居行業第一。‘十四五’規劃綱要發布后,我們又做了認真細致的研究,逐項完善和調整公司業務發展規劃。”在東方電機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陳文學看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勢必將推動能源行業加速向低碳轉型,“企業要做的,就是順勢而為”。
東方汽輪機總經理許曄也表示,面對新形勢,企業在以大容量、高參數的火電設備引領高端市場的同時,在核電汽輪機、工業透平等領域加大了投入力度,“公司業務中,煤電產品占比已由5年前的約70%降至目前的20%,工業透平、電站服務、新能源材料占比從21.3%上升至57%。”
對于轉型,許多集群企業有堅定信心和良好預期。東方風電副總經理鄭大周認為,煤電、風電等發電裝備的差別主要在于輸入源,增速裝置、發電機、風輪和汽輪機等轉換設備則基本類似,“東方電氣在進入風電領域之初,就具備了70%以上的研發和生產能力,基礎扎實、體系完善,轉型的難度并不大。”
不同企業攜手共謀轉型,也可降低市場風險、提高成功把握。這兩年,受海上石油鉆采陷入低谷等影響,宏華石油的主營鉆機業務壓力不小。“我們把目光投向了海上風電市場,攜手東方電氣共同開拓。他們熟悉電氣、總包海上風電機組,我們擅長鋼結構、負責建造升壓站。資源、技術、市場獲得能力形成互補,更能得到市場認可。”郭代波說,兩家企業聯合參與了廣東火電、華電重工等海上風電項目,中標金額已達5億元。
集群化發展,需要政府部門積極發揮作用。近年來,當地相關部門在強鏈補鏈、智能制造、金融支持、搭建平臺等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瞄準產業鏈關鍵環節,引來潮州三環、國信氫能、廣大東汽等項目;建立德陽裝備制造業供應鏈金融和信息服務平臺,提高中小企業資金周轉率、原輔材料利用率;聚焦人才培訓、協同創新、工程化產業化、檢驗檢測、信息集成共享、投融資服務等方面,建成國家和省級生產性服務平臺25個。“通過推行總部、研發在成都,基地、制造在德陽的模式,兩市共同構建起跨區域的產業生態圈,為集群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成都市經信局二級巡視員劉幼成說。
“盡管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但總體看,機遇大于挑戰,發展前景廣闊。”敬茂明表示,下一步,將推動成德集群增強創新能力、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加快數字化轉型、強化要素集聚,力爭將其打造為萬億元級裝備制造先進制造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