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是群眾所盼、民生所系。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研究成果匯報,部署加強大氣污染科學防治、促進綠色發展。
近年來,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取得積極成效,各地的藍天白云越來越多。但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2019年,PM2.5濃度下降速度明顯放緩,臭氧濃度明顯上升,已成為僅次于PM2.5的影響優良天數的重要因素,且秋冬季重污染天氣依然高發,大氣污染治理任務依然任重道遠。
根據會議部署,大氣污染防治要在已有成果基礎上,根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污染成因加強精準治理,要促進區域內能源、產業、交通運輸等結構調整,要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
“我國的大氣污染防治正在向縱深發展。”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說,找準成因,措施就能更精準。一方面,在此前控制常規污染物基礎上提出更進一步的要求,會議提出加強農牧業生產中的氨排放治理等;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會議要求促進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等。
據了解,針對臭氧污染,生態環境部今年7月對79個臭氧污染較重城市開展夏季監督幫扶,臭氧污染攻堅行動取得初步成效。
在能源、產業、交通運輸等結構調整方面,會議也做出具體要求。記者了解到,我國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持續降低,“公轉鐵”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京津冀鐵路貨運量同比增長26.2%。
彭應登說,下一步不僅要控制機動車尤其是重型柴油貨車的污染,同時非道路移動機械、農業污染治理等也將逐步發力。此外,在末端治理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前端節能減排等措施,間接減少污染物排放,促進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