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晉濤指出,在環境保護方面,“十三五”期間國家下了很大力氣控制空氣污染,似乎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以北京為例,年均PM2.5大幅下降,藍天的天數明顯增加。從全國來看,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增加很多,達標的城市比例也增多。
但是他認為這樣的成果并不穩健。根據其所做的空氣質量變化統計分析,目前的空氣質量改善過于依賴于擴散條件。如果把擴散條件好的天數“拿走”,空氣質量的改善就要少得多。
從能源轉型的角度來看,2013年以后,化石能源消耗特別是煤炭的消耗出現“平峰”,二氧化碳的排放雖然在增長但增長速度明顯下降,所以單位GDP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都提前達標,這是令人感到樂觀的成就。
但這個成就也并不穩健。雖然成果的達成確有環保,能源結構轉型方面的努力,但經濟增速放緩在這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2013年以后,我國家經濟增速放緩,出現了去產能、補短板的一個過程。經濟增速下行的同時,對煤炭的消耗、對化石能源的需求和對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有減緩作用。他認為,這種由于經濟下行帶來能源結構改善,二氧化碳減排,是不可持續的。所以還需要找到長期有效的政策,使這些成果能夠穩住、能夠延續。
針對長期有效政策,徐晉濤指出,一個政策如果長期有效,必須是有效率的政策,必須是社會成本較低的政策。過去我國在環保和能源轉型方面政策的特點,主要還是依賴行政手段。將來如果要實現長期有效,必須要找到社會成本較低的政策替代方案,就是更多傾向于經濟政策、市場政策,才能推動環保成果持續穩定能源轉型。
這涉及體制改革和政策機制改革兩個方面。徐晉濤指出,如環境稅這樣的方式,將來應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不是要加強行政手段。此外,在氣候變化方面,我國有了碳交易的嘗試,下一步可以探討開征碳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