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源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與修復
東遼河水穿城過,一城山水滿城詩。近年來,遼源市不斷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硬措施,打出了高質量轉型城市創新發展的“生態牌”,經過改造治理,交出了一張綠水青山的漂亮“答卷”。
吉林遼源,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城市。百余年的煤炭開采,為國家輸送了多少原煤可以計算,卻無法估量生態環境付出了多大代價。
資源過度開采,地表塌陷受損,山體碎石裸露,植被破壞嚴重。貫穿主城區的仙人河,水質曾被鑒定為黑臭水體;發源于遼河源鎮安北村的東遼河,出水為Ⅱ類水質,流經城區后一度惡化為劣Ⅴ類。
這樣的城市疤痕怎樣修復?這樣的生態傷痛如何撫平?
2018年5月,遼源市舉全市之力打響了包括仙人河黑臭水體整治在內的東遼河水污染防治攻堅戰。
2020年4月,在黑臭水體全面消除、東遼河水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之際,遼源市立即啟動國家生態修復試點城市創建工作。
“修補城市、修復生態,創建綠色發展樣板市。”這是遼源市委書記柴偉在市委七屆七次全體會議上確立的方向。在市委七屆八次全體會議上,柴偉再次就“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找到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給出行動指南,圍繞打好“藍天、碧水、黑土地、青山”保衛戰,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與修復作出安排部署。
啟動“雙修”戰略
2020年3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相對平穩,隨著遼源市復工復產工作全面啟動,城區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率先吹響“集結號”。
行動逐步深入,細心的市民發現,許多盤踞多年、欺街占道的違章建筑被拆除了,破敗不堪的房屋、偏廈不見了蹤影,連龍山區政府的大門也被拆了。
同時,濕地公園建設、裸露山體治理、東遼河及大小梨樹河清淤清污工程進入掛圖作戰狀態,進度一天一個樣。以修補城市、修復生態為目標的城市“雙修”戰略全面啟動。
4月4日,筆者隨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工程師劉翀一道,前往仙人河沿岸了解征地拆遷工作情況。
仙人河曾是導致東遼河水污染的重要元兇,2018年11月14日,仙人河黑臭水體治理問題被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通報。
經過17個月的艱苦努力,如今黑臭水體全面消除,仙人河實現了河暢、水清、堤固。“這只是階段性成效。”劉翀說:“今年起,我們要對沿河兩岸實施綠化美化工程,岸綠景美、人水相親、和諧共生,讓全市人民共享水體治理成果,這是市委、市政府明確下達的目標任務。”
隨著仙人河沿岸生態修復工程的啟動,全市22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綠化景觀項目、28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也已相繼開工。
4月9日,柴偉深入各項目工地現場辦公。他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本著“補短板、強弱項、提功能”的原則,實施城市修補,解決百姓居住環境差、城市功能不健全等矛盾和問題;實施生態修復,把好山、好水、好風光充分融合,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要以黑臭水體整治為切入點,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提升改造,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城市,讓老百姓幸福感、獲得感來得更實在更具體。
實施“三百”工程
如果說城市“雙修”戰略讓曾經飽受生態環境惡化困擾的遼源百姓切實體會到了生態紅利,那么,持續開展的“三百”工程建設則讓遼源的鄉村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2019年,遼源市啟動實施“三百”工程,計劃利用4年-5年時間,投資103億元,完成造林100萬畝;投資32.26億元,完成百公里流域治理;投資15億元,改造農田100萬畝。
4月8日,在東遼縣遼河源鎮大架山村,村委書記王傳斌說:“去年政府號召種植涵養林,大架山村是最早動手的,水庫附近的一個組整組進行了土地流轉,620畝土地全部用來種植涵養林,我們采取統一發包的形式,把地包給了一個種植大戶。”
王傳斌說,對種植大戶來說這是一筆好“買賣”,村里曾專門請專家進行過指導,620畝地除了按標準種柞樹,還可以間種200多畝大豆,收益遠比出門打工強得多;對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民來說也是好事兒,一邊拿著土地流轉的錢,一邊釋放出勞動力,離不開鄉村的留在村里給種植大戶、養殖大戶打工,拿著雙份錢,想走出去的也可以進城打拼。
在東豐縣大陽鎮長勝村,投資900多萬元的種植用水改造項目啟動施工。村委書記于海生說,“這可是咱村盼了多少年的大好事兒。”
長勝村有一半以上村民種植水田,雖然收益比旱田強,但用水卻是個問題。“盡管有條梅河自村子邊流過,但村民卻用不上。沒辦法,村民只好自己打井,可井水涼,灌溉稻地不但影響產量,還影響水稻質量和食用口感。” 于海生說。
鎮水管站站長楊帆介紹說,用水改造項目完成后,可以解決50公頃水田灌溉問題,差不多是全村水田的一半左右。
以“綠”促產興業
柴偉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提高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為目標,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路徑,通過百萬畝造林工程創造產業、培育產業、豐富產業,堅持生產、加工、流通同步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在修復生態過程中打造生態優勢,讓生態優勢變為生態財富,在產業園區、田園景區、新型社區建設上做足功課,做好文章。
為此,遼源市委、市政府在抓好污染治理的同時,把著力點放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上,把突破口放在爭創國家生態修復試點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上。
2019年,遼源市組建了綠色生態建設投資集團,先后與中國林業集團、吉林省節水灌溉公司、北佳集團、中國化學集團等達成合作意向。
2019年12月3日,遼源市政府與中國林業集團、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就推進遼源市百萬畝造林工程建設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20年4月24日,在東遼縣安石鎮波葉村,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實施的元寶楓示范林建設項目已開始大面積種植。村委書記劉貴福領著村民在地里忙碌著,大片的農耕地已栽上了五六公分粗的三年生元寶楓樹苗。
負責栽種技術指導的是北京匯城林生態修復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齊國梁。他說,元寶楓渾身都是寶,單就果實來說,每棵樹最低可以產10斤種子,每斤種子可以賣20元,每畝地種樹55棵,算下來,每畝地僅種子就可以收入萬元以上。
目前,中國化學集團正在與遼源進行項目對接,準備建元寶楓果實生產加工基地,就地進行加工轉化。
據遼源市綠色生態建設投資集團負責人介紹,2020年集團共組織實施項目4個,東遼河流域元寶楓建設項目2020年(Ⅰ期)計劃種植元寶楓12萬畝;20萬畝林藥涵養林產業化項目2020年計劃在東遼縣實施1.1萬畝示范林項目;30萬畝長白山特色漿果項目2020年計劃實施1.2萬畝示范基地項目;東遼縣柞樹生態產業園項2020年計劃種植5257.5畝。
以“綠”富民優城
“有了綠水青山就不愁金山銀山,有了金山銀山就不愁自家的‘糧囤子’、‘錢袋子’。”
說這話的是遼河源鎮快樂村的王家寬。在推進生態修復、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路徑的過程中,遼源市將加快土地流轉、調整種植結構、推進規模化經營作為重要抓手,王家寬便是這一舉措的受益者。
政府鼓勵規模化種植,王家寬前后流轉了2300多畝土地,做起了種植大戶,不但富了自己的腰包,還鼓了村民的錢袋子。
“我這兒常年用工,最多時一人一年能掙3萬元,附近村子不少人都在我這兒打工,一般的年收入也有2.4萬元左右。”
遼河源鎮居安村柞樹涵養林示范基地的郭立軍則通過一年的實踐證明:參與涵養林建設,種柞樹、養柞蠶,這條路選對了。
去年,郭立軍試種了3000畝柞樹,按照專家的指導,在柞樹之間間種大豆和西瓜。總賬算下來:大豆每畝地的收益為500元左右,西瓜他和別人合作,種的錯季品種,一畝地收益在2200元上下,去掉成本1100多元,他和對方每人剩500多元。“去年是頭一年,試著放了點柞蠶,效益還不錯,今年規模肯定是要擴大的。”郭立軍說。
如果說種田大戶、種植大戶對生態紅利的體驗是錢袋子有沒有鼓起來,那么生活在主城區的老百姓所盼望的,則是自己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李秀蘭今年54歲了,在市園林處院內見到她時,她正用手機拍著照片,“聽說這兒就要建公園了,門口的展示板設計得還蠻漂亮的,拍下來回去和在外地的兒子媳婦好好顯擺顯擺。”
據了解,在推進“三百”工程的同時,遼源市還同步實施采煤沉陷區治理工程、裸露山體治理工程,重點打造國家礦山濕地公園、綜合型生態旅游度假區、活力遼源生態新城。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路徑,遞交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與修復的生態答卷,百年煤城正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