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市科協獲悉,在近日舉行的"國際慣性聚變科學與應用”(IFSA)會議上,我國理論物理學家、寧波籍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賀賢土領取了2019年度愛德華·泰勒獎。“這個獎屬于集體,我只 是代表我們國家來領獎。”站在領獎臺上,他謙遜地說。
每兩年頒布一次的愛德華·泰勒獎是世界聚變能源領域最高獎項,由美國核物理學會設立、以“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命名。
賀賢土,1937年生于鎮海(現北侖新碶大路村),初中畢業于鎮海辛成中學(現鎮海中學),此后在寧波中學完成高中學業。1957年考上浙江大學,1962年從浙江大學物理系畢業后,到進行核武器理論研究的九所(現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受到鄧稼先等大科學家的指導,和他們一起工作。
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夕,賀賢土接到了一個重要課題:研究和計算原子彈的過早點火概率。
過早點火的概率是原子彈研究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曾有多位專家在不同的物理模型下計算這個問題。初出茅廬的賀賢土,勇于另辟蹊徑,經過近一年的時間,給出了方程的數值計算的物理方案。他和同事合作編寫了計算機程序,精確算出過早點火概率,這項成果不但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過程中得到應用,也在此后的核武器設計與試驗中一直被應用。
在他五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前二十多年經歷了原子彈、氫彈的相關研究,后來又實現了中子彈科學理論的突破,后面近三十年投入到IC研究,研究經歷非常豐富。此外,在高能量密度物理、非平衡統計物理和非線性科學方面也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夕,賀賢土接到了一個重要課題:研究和計算原子彈的過早點火概率。
過早點火的概率是原子彈研究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曾有多位專家在不同的物理模型下計算這個問題。初出茅廬的賀賢土,勇于另辟蹊徑,經過近一年的時間,給出了方程的數值計算的物理方案。他和同事合作編寫了計算機程序,精確算出過早點火概率,這項成果不但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過程中得到應用,也在此后的核武器設計與試驗中一直被應用。
在他五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前二十多年經歷了原子彈、氫彈的相關研究,后來又實現了中子彈科學理論的突破,后面近三十年投入到IC研究,研究經歷非常豐富。此外,在高能量密度物理、非平衡統計物理和非線性科學方面也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2017年4月17日,賀賢土在鎮海中學與學弟學妹分享“我的科學生涯”)
賀賢土此次獲獎,是憑借他和團隊多年來在激光驅動慣性約束聚變(ICF)和高能量密度物理領域作出的杰出貢獻。自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賀賢土就為我國的ICF研究發展傾注了全部心血。他為中國形成一個獨立自主的ICF研究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3年3月,“863”計劃直屬的ICF主題專家組正式建立,賀賢土先后任秘書長和第二任首席科學家,并從1996年全面負責中國的ICF主題工作。
在他的領導下,中國的ICF研究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突破了大量關鍵科學與技術難點,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成果。在原本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建立了我國獨立自主的ICF研究體系,并獲得了間接驅動和直接驅動出熱核中子的重要進展。
因年齡關系不再擔任首席科學家后,這位年逾八十的科學家依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近年來,他還提出了不同于國際上現有ICF點火途徑的新型混合驅動點火模型,備受國際同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