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冕寧在瀘沽鎮大田村的大片丘陵山地,在四年以前還是成片收成不算太好的玉米地。從2015年9月15日開始,冕寧大田10MW農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落戶于此正式開工建設,到12月30日并網發電,僅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這里的“玉米地”就被一片片長方形的太陽能發電板如拼圖一般給“換裝”了。
該項目是涼山州第一個農光互補光伏發電站,占地面積約300畝,裝機容量10MW,在充分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光照資源進行發電的同時,也利用電站通道兩側及光伏組件下約160畝的土地種植油用牡丹。通過加高支架系統,既不改變農業用地性質,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又實現了光電轉化,達到農業、光伏雙收益。
原本“漆黑一片”的發電板在藍天的映射下成了“深藍色”。
據了解,當前項目共有40160塊發電板,在正常情況每塊發電板平均每十個光照時,就能發電1.4千瓦時,而到目前,最高的一天記錄總發電量達到了63900千瓦時。
“電站發電后經35KV升壓站升壓,通過千米長的35KV輸電線將光伏電送至冕寧瀘沽110KV變電站并入國家電網。電站運營期內設計平均年上網電量為1305.58KWH,光發電就能產生上千萬的經濟效益。”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自動化程度較高,實現上述效益從管理到普通工作人員僅需要5人,極大程度減少人用工成本。
另一方面,該項目的落地也為當地脫貧攻堅而助力。據介紹,除了土地租用一次性付清村民26年租金外,幾乎所有的項目建設、后期維護、油牡丹的管理種植均使用當地勞動力,通過勞務當地人均收入提高了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