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媒體報道稱,本周一,LG化學針對SK Innovation發起一系列訴訟,主要指責其通過雇傭其員工來竊取鋰電池相關核心技術。
這些訴訟由LG化學及其美國子公司LGCMI共同發起,并與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美國特拉華州地方法院同時提起訴訟。
LG化學的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稱,SK Innovation從LG化學雇傭了高級工程師和關鍵環節的工作人員,從而獲得LG化學鋰電池商業機密,而作為商業機密竊取的直接后果,SK Innovation已開始向LG化學的客戶和國際車企銷售鋰電池。
另一家海外媒體做了更詳細的報道,SK Innovation在LG化學公司鋰電池部門雇傭了77位技術員工和相關人員,這些員工中有數10名曾參與LG化學的鋰電池研發、制造、組裝以及質量測試。這些員工不僅公開密謀竊取LG化學商業機密,同時還利用這些信息在SK Innovation進行就業時的交易。
更為細節的報道稱,一名員工在SK Innovation的簡歷中插入了LG化學關于電極制造過程的關鍵技術信息。另外一些員工在轉向SK Innovation之前從LG 化學的數據服務器下載了400到1,900個關鍵技術文檔。
而巧合的是,當這77名員工從2016年底開始離職到了SK Innovation,到今年年初,SK Innovation的合同中EV電池供應總量增加了14倍以上。
據此,LG化學在訴訟中提出,要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在美國市場禁止SK Innovation的電池,并向特拉華州地方法院提起訴訟,尋求賠償和禁止泄露商業機密。此外,LG化學甚至還提出,要求禁止SK進口制造和測試電池的設備進入美國。
作為韓國兩家同樣走軟包路線的動力電池企業,LG化學與SK Innovation之間的訴訟和商業競爭從今年開始逐步走向前臺。
事實上,今年早些時候,韓國最高法院裁定支持LG化學,并對2017年SKI招聘的五名LG化學員工實施兩年禁令,以彰顯他們對商業機密泄露以及兩家公司技術能力差距的擔憂。盡管得到了韓國政府的裁定,但有消息稱, SK Innovation仍然在繼續挖走LG化學的員工。
此外,訴訟的背后,更多的是雙方在商業領域“貼身”的競爭與角逐。
在此之前,SK Innovation并沒有對于LG化學構成太大的威脅,從裝機量來看,2018年,LG化學位居全球第四,而SK Innovation排在十名開外。
但這種格局正在變化,去年底,大眾對外稱,已經選擇SKI為其基于模塊化電動工具包(MEB)平臺的電動汽車供應電池。SK Innovation將主要為北美地區供應電池,并向集團在歐洲生產的純電動汽車供應部分電池。
要知道,在此之前,大眾的核心動力電池供應商一直都是LG化學,SK Innovation的入局讓其頓感危機。
就在不久前,有報道稱, LG化學放出消息稱,其不排除將采取向大眾汽車停止供應電動車用鋰電池的手段,同時,還傳出其將甩開大眾,在德國獨立建造電池“超級工廠”。
然而,LG化學的威脅似乎讓大眾更加意識到導入更多供應商的重要性,就在最近,大眾稱將在中國和SK Innovation以及另外一家中國電池企業共同建立一個電池公司。而這或許也正是為了多元化的動力電池配套做準備。
而在成為大眾供應商之后,SKI就加快了在配套大眾工廠的產能布局,3月,其在佐治亞州的第一家美國工廠正式舉行奠基儀式。
該工廠將分兩期建造,預計到2025年的年產能將達到20GWh,第一階段年產能為10GWh,工程將于2021年完工 ,SK Innovation將向大眾美國工廠供應電池,到2025年完成,其產能將達到20GWh。同時,根據訂單量,該工廠產能可以擴展到50 GWh。
除了在北美的工廠建設提速,SK Innovation位于歐洲匈牙利的工廠也在同步啟動,和美國工廠進度一致,匈牙利新工廠將于2021年完工,并將從2022年開始向歐洲汽車制造商大規模交付電池。
產能緊逼LG化學的同時,在客戶定位和選擇上,SK Innovation緊盯的也是LG化學的現有客戶,包括戴姆勒、保時捷、現代、起亞等客戶,雙方的重疊型性正在越來越高,而這也讓LG化學感受到強烈的“窒息”。此外,這種直接的競爭,在中國市場也正變的越來越明顯。
涉及利潤豐厚和敏感技術的全球巨頭之間的法律斗爭并不罕見,積極捍衛任何真實或可察覺的商業機密威脅,這個無可厚非,但這背后,更為值得行業關注的是,動力電池領域的競爭正在變的更加慘烈,LG化學與SK Innovation的訴訟,在此之前,已經在數碼鋰電池領域多次上演,可預見的是,在動力鋰電池領域,這樣的案例將會越來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