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網等細則或上半年出爐
1月23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交易中心首次掛牌出讓5個石油天然氣勘查區塊的探礦權,來自國內的7家企業參與競價,申能股份有限公司、新疆能源(集團)石油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中曼石油天然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最終成功競得3個區塊的探礦權,總成交價達27億余元。
這是2018年油氣改革進入“施工高潮期”的一個縮影。據了解,包括油氣管道運營機制改革實施方案在內的一系列相關細則正在制定中,2018年上半年或將發布。同時,下游煉化等行業也將成為重組、混改的重要領域。
油氣勘查開采市場進一步開放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醞釀兩年多的油氣體制改革終于正式拉開帷幕。首先要突破的便是壟斷程度最高的上游環節。同年6月和7月,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出臺《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方案》和《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礦業權一律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由市場決定礦業權出讓收益。
據了解,頁巖氣和煤層氣分別在2017年8月18日和11月5日落下探礦權出讓首槌。而當年12月,作為油氣勘查開采改革試點地區,新疆也面向社會正式發布了5個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查區塊的探礦權掛牌公告,并在2018年1月23日進行競價。
《經濟參考報》從現場了解到,7家企業經過競價,最終由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14.9067億元競得柯坪南區塊;新疆能源(集團)石油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以3.8084億元競得溫宿西區塊;溫宿區塊由中曼石油天然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8.6687億元競得;柯坪西區塊和且末東區塊因沒有競買人參與競買,掛牌沒有成交。
據新疆國土資源廳介紹,這是新疆首次以掛牌方式出讓油氣區塊探礦權,也是自2015年新疆公開招標出讓4個油氣勘查區塊,結束油氣勘查開采領域長期由國有石油公司專營的局面后,第二輪將油氣勘查區塊面向社會公開出讓,旨在進一步放開市場,引入社會主體進入油氣勘查開采領域,加快推進新疆油氣勘查開采,是我國推進油氣勘查開采體制改革的又一重要舉措。
中曼石油天然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笑夫表示,新疆以公開掛牌、價高者得的方式出讓油氣區塊探礦權,給更多有實力的企業進入新疆參與能源、礦產資源開發提供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平臺和機遇。此次掛牌出讓,5個區塊有2個沒有人參與競買,這也說明油氣投資領域是理性的,競買人事前都做了充分的準備研判工作,同時也希望以后國土部門能拿出更多更有價值的區塊進行市場交易。
管道機制改革進入實操階段
新疆在上游領域的大動作,只是2018年油氣改革進入“施工高潮期”的一個縮影。
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全國能源工作會上明確,2018年要積極推動管網、勘探開發等方面體制改革,完善油氣管網公平接入機制,促進油氣管網向第三方市場主體公平開放,健全油氣勘探開發區塊競爭出讓和退出機制,探索管道設施融資和運營模式。深化油氣勘查開采、進出口管理、管網運營、生產加工、產品定價體制改革和國有油氣企業改革,釋放競爭性環節市場活力和骨干油氣企業活力。
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主任張大偉表示,油氣上游改革要實行競爭性出讓的方向已明確,上述的嘗試僅僅是開始,也存在一些問題。2018年要以完善油氣礦業權競爭性出讓制度為重點,推進油氣上游改革。據透露,目前國土資源部正在研究制定相關的細則。
而中游領域的改革則主要以油氣管網為主。據了解,當前我國油氣中游輸配環節仍高度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國有石油公司手中,分別占到85%、8%和5%。而且在互連互通、成本監審、第三方開放等方面仍存在難題,是未來改革要啃的硬骨頭。
《意見》提出,將明確分步推進國有大型油氣企業干線管道獨立,實現管輸和銷售分開,完善油氣管網公平接入機制,油氣干線管道、省內和省際管網均向第三方市場主體公平開放。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在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表示,2018年要制定石油天然氣管道運營機制改革實施方案,這意味著相關改革將加速進入實操階段。
“即使國家油氣管道網絡理論上可以相對獨立,跟電網一樣分開競爭,但還涉及到31個省的省網要不要統一。”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季曉南表示,單天然氣管道和供氣的管理包括了34種模式,考慮起來很復雜,需要結合實際。
下游煉化或成混改重組重要領域
《意見》要求深化下游競爭性環節改革,提升優質油氣產品生產供應能力。“上述提法主要是針對下游,通過競爭提高油氣產品質量。原油方面,保護和培育先進產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天然氣方面,加快下游市場開發培育力度,促進天然氣配售環節公平競爭。”國金證券研究報告認為。
在1月15日召開的中央企業及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上,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提出,2018年要做好有色金屬、船舶制造、煉化、建材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同時,加強頂層設計,按照“成熟一戶、推進一戶”的原則,穩步推進裝備制造、煤炭、電力、通信、化工等領域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
從2017年開始,地方煉廠不斷壯大并崛起。16家山東地煉企業聯合出資,優化重組,成立了注冊資本達900億元的山東煉化能源集團公司。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地煉在運輸、銷售等方面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成品油質量也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民企紛紛進入下游煉化、銷售板塊的同時,以“三桶油”為主的企業也進行相關謀劃。2017年11月,中石油專題審議《中國石油煉化業務轉型升級規劃》和煉化一體化項目等議案,其中特別強調,將煉化業務的轉型升級與國家油氣體制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中石化曾表示2017年力爭銷售公司上市,雖然因審批工作等問題,時間表推遲,但最終仍要上市,以實現進一步深化改革。
德勤報告指出,中國油氣改革將以推動市場化轉型為重點,涵蓋行業價值鏈的方方面面。隨著民營資本的進入,中石油、中石化與中海油三大國有石油公司將迎來更多重組,并著力優化企業價值維持合理債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