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國家發改委宣布,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將分階段穩步推行碳市場建設。有業界分析指出,未來企業被納入碳市場的門檻可能要進一步降低。目前,這一門檻是按照每年2.6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的,相當于綜合能耗1萬噸標準煤左右。
企業綠色轉型進行時:碳交易市場按下“快進鍵”
試點6年后,全國碳市場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2017年底,市場期待已久的“那只靴子”終于落地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我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這意味著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入新階段。
顧名思義,碳交易即指基于總量控制和配額交易的方式,通過該體系,超額完成減排任務的企業可通過出售排放配額獲得收益。作為一項重大制度創新和復雜系統工程,我國碳市場從醞釀之初便備受關注。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確定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別牽頭承建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北京、天津、重慶、廣東、江蘇、福建等,共同參與系統建設和運營。
以電力行業為突破口,我國將分階段、分步驟推進碳市場建設工作——在前期平穩有效運行的基礎上,“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據初步分析,年排放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于綜合能耗1萬噸標準煤左右——今后,凡是達此排放門檻的企業,均將逐步納入全國統一的碳市場。也就是將有1700家左右的火電企業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這些企業涉及排放二氧化碳超過30億噸,占全國碳排放量的1/3。 僅發電一個行業,我國碳市場交易規模都將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包括歐盟的碳市場總體規模。據推測,當進入深化完善期(預計2020年左右)時,試點電力及自備電廠企業才不需要在試點履約,并開始在全國碳市場履約。選擇電力一個行業啟動全國碳市場,是把電力行業作為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的一個突破口,多個重點排放行業未來將逐步納入進來。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需要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因為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并不意味著全國碳市場馬上開始交易活動。根據規劃,全國碳市場將分三階段推進:一年左右的基礎建設期、一年左右的模擬運行期及深化完善期。此外,全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從長遠發展和深化市場經濟改革的角度來看,免費配額的方式還需要不斷調整改進,未來亟待更加市場化的方式運作。
通過強制性制定技術標準持續推進深度減碳已難以為繼,通過碳市場的建設,促進激發技術減排的潛力成為碳市場的重要目的之一。碳市場建設不僅關乎我國綠色發展,更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履行國際承諾的重要手段。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碳交易核心所在,實現減排目標的同時,更可節約社會減排總成本。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能夠有效控制碳排放總量、降低排放成本、倒逼企業提高能效和降低能源消耗。
長遠來看,市場機制的作用,更能促進企業靈活采用不同減碳技術,通過結構調整和優化管理方法,實現低成本減碳。如此一來,政府核定的碳排放總量沒有被突破,減排措施給力的企業將得到一筆常年性的“減排獎勵”,而那些減排不力導致碳超排的企業,就得為此支付額外的排碳費用。在此過程中,政府對每家煤電企業核定的最高碳排放量是逐年收緊的,致使煤電企業的減排“永遠在路上”,以此來實現碳排放的逐年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