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or Bolshinsky(以下簡稱“Bolshinsky”): 相比于之前的返還項目,加納項目是非常不一樣的。首先從技術層面看,之前我們開展的項目,都是將高濃鈾部分返還,比如將燃料組件單獨返還。加納項目要處理的是整個反應堆的堆芯返還,同時,還要將新的燃料組件以及乏燃料組件統一運輸,這也是沒有先例的。該項目也是中國和加納首次進行相關高濃鈾返還項目,雙方之前都沒有任何相關經驗,在各項活動的取證和審批方面都有許多工作要開展。除此之外,這次采取的是空運方式運輸高濃鈾,到目前為止這也是唯一的一次。
可以說,加納項目是一項非常復雜的任務。我們取得的突破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這些經驗對后續項目的開展有積極影響。這也是本次會議我們重點總結加納項目的重要原因。
記: 剛剛您也提到,這個項目是非常復雜的,而項目最終取得了成功,您如何看待各方的作用?
Bolshinsky: 可以說,加納項目中任何一方的角色都不可或缺。舉幾個例子,俄羅斯在項目中提供了微堆堆芯的容器,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空運來裝乏燃料的容器。在運輸過程中,由于運輸容器體積較大,俄羅斯還設計了專用拖車,讓拖車直接開入運輸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整個流程更加安全,美國還做了一些測試。這些測試并沒有在加納本土進行,而是選擇在捷克。測試成功后,我們再把技術應用在加納項目。可以說,整個運輸過程中,安全是非常有保障的,即使發生墜機,也不會產生任何放射性物質外泄。
中國作為接收方,不但要對容器和整個流程履行批文程序,堆芯儲藏的設備也由中國設計,換堆芯也是由中國負責的。這些工作也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記: 加納項目從2014年開始,2017年成功完成,可謂是非常高效。在這種多方合作項目中,如何保證項目快速有效開展,有無成功經驗值得推廣?
Bolshinsky: 加納項目最重要的成功經驗就是團隊合作精神。美國、中國、俄羅斯、捷克、IAEA、加納彼此之間都是攜手同心,一起來完成這個項目。每隔兩個月我們都會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在奧地利維也納的IAEA總部、中國北京、加納阿克拉召開會議,來共同討論工作進度,如果出現問題就共同解決。最重要的就是,各國都有一個共同的意愿,那就是減少核擴散的威脅,大家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
記: 在加納項目成功的基礎上,各方總結經驗,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合作模式,即“加納模式”。我們知道,后續還有相關的微堆低濃化工作即將開展,您認為“加納模式”的運用前景如何?
Bolshinsky: 今年秋天,我們將會在尼日利亞開展微堆高濃鈾返還工作,之后可能還會繼續在巴基斯坦開展相關工作。我認為加納項目的經驗毫無疑問是可以復制到尼日利亞項目中去的。一方面,是因為這兩個項目都是微堆,用的運輸容器也是一樣的;另一方面,尼日利亞項目也是采用空運的方式,使用的運輸機也是同一機型。
我們也希望盡量使用之前的團隊。中國的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公司、原子能院等在加納項目中做了很多工作,我們也希望能繼續保持合作。
當然,盡管有這么多相似的地方,但這兩個項目也有很多不同之處,需要我們在下一步工作中繼續去克服困難。比如說由于這兩個堆的堆型設計不太一樣,在一些具體的、小的輔助設施方面會有改變。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尼日利亞本身沒有核燃料和堆芯轉移的經驗,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從申請批文到具體執行,對他們來講都是陌生的。
另一個不同的地方是,尼日利亞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日間進行,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培訓和協調工作。當相關的容器抵達尼日利亞,當天就要把乏燃料裝在容器里運到機場,通過飛機運到中國。整個過程只有八九個小時,最多要在十個小時之內全部完成,時間非常緊迫。同時,中國作為接收方,也需要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我們也期待著將這項工作順利完成。(葛維維 鄭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