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7年,油企行業因體制改革“靴子”逐漸落地,呈現出多點開花。
這一年,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上游常規和非常規油氣的礦權進一步放開,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天然氣競價和成品油期貨上市,下游市場活力依舊。但引入競爭、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依然不足,未形成上中下游多環節多維度的立體聯動。
改革必將是奔著問題去。隨著頻頻落地的政策護航及未來更多配套細則的出臺,油氣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徑將更加明晰。
上游
改革動作密集 穩扎穩打推進
改革任重道遠,不求立竿見影,但待到時機成熟需快馬加鞭時,仍會因政策護航而落鞭有力。
2017年新年伊始,《石油發展“十三五”規劃》、《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發布。兩份規劃提綱掣領,清晰描繪出“十三五”油氣發展藍圖。
然而行業還未從油價的“寒冬中”完全回暖,國內油氣儲量保持穩定增長,但由于資源劣質化趨勢明顯,規模化動用難度加大,加上低油價對國內油氣上游生產有直接影響,特別是老油田持續穩產壓力巨大,非常規油氣的發展速度也受到一定抑制。
當前正處油氣領域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關鍵期,體制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亟待解決,僅有引領性文件還不夠,油氣體制改革需要“破冰而出”的呼聲從未停止。
千呼萬喚始出來。2017年5月,《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發布,《意見》堅持問題導向和市場化方向,充分體現了油氣改革由增量到存量、由部分到整體的系統性變革思路。《意見》特別指出,要在整個產業鏈的上游完善并有序放開油氣勘查開采體制,實施勘查區塊競爭出讓和退出機制。
油氣上游這塊“難啃的硬骨頭”是有“三高”特點,即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實際上,近年來國內非常規天然氣資源向石油公司之外開放有了一定突破。主要集中在煤層氣、煤制氣和頁巖氣,包括民營資本等其它社會資本涉足上游資源,陸續成為天然氣新品種的生產商。
在此背景下,天然氣的生產商數量逐步增加、所有制形式多樣化。此外,民營企業“走出去”步伐日益堅定,參與上游勘探開發、貿易等。例如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收購俄羅斯石油公司14.16%的股份, 成為俄油第三大股東。但在國內,常規天然氣資源、相對優質的非常規資源主要由國有石油公司控制,潛在資源轉化為現實資源動力不足,難以滿足經濟發展對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長期快速增加的需求。
由此,油氣上游領域勘探領域不斷踐行改革,向最核心部分靠攏。
上游領域改革的核心,是由登記制改為招標制的礦權市場的放開;是勘探和開發資質的條件限制的放寬;是提高持有成本,嚴格探礦權退出機制,更是油氣礦權流轉制度的建立。
頁巖氣和煤層氣分別在2017年8月和11月落下探礦權出讓首槌,“沉寂”已久的產業泛起一絲“波瀾”,這是對勘探開采體制改革的探索、對勘探主體多元化的嘗試以及對推出轉讓機制的嚴格約束。隨后12月初,新疆再次出讓5個礦權區塊。礦權出讓,是在不斷探索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經濟新體制機制中邁出的重要一步,為下一步全面深化油氣勘查開采體制改革提供寶貴經驗。
老油田“不甘落后”,緊跟盤活現有“存糧”步伐,“兩桶油”在集團內部實現大范圍礦權流轉。
其實,礦權流動已不是新鮮事,但此次“兩桶油”大規模的礦權內部流轉足見國企改革決心和通過上游改革,盤活存量增產增效之心。礦權流動不僅能加大西部區塊勘探投入,挖掘潛在資源,還能解決東部油田人多油少的“燃眉之急”。要想改革繼續深入,未來還需要政府搭建資本與技術的合作平臺,加大引導和扶持中小企業積極參與油氣勘探業務的力度。
與此同時,“三桶油”還向公司制改革“沖刺”,中石油和中海油完成集團公司更名,中石化完成管道儲運公司更名。完成公司制改制,對于央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至關重要,并且是混改、資產證券化等一系列改革的前提。
這一年,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技術業務改革也邁出重大步伐,物探測井油建業務圓滿完成重組交接,將實現油服業務安全、平穩、有效發展。通過“瘦身健體”,進行管理體制機制的優化和調整,使得工程技術業務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提高市場競爭力。
改革一旦開啟,注定會有收獲。2017年,我國油氣上游勘探開采在耕耘幾十年的領域有所突破,不斷在柴達木盆地、塔里木油田、新疆等地發現大型油氣田。同時,非常規油氣再添新軍,在世界級開采“禁區”成功試采可燃冰,實現了從常規油氣到可燃冰的跨越,打破了我國在深海能源勘查開發領域長期跟跑的局面,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綠色發展、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同樣,上游改革對于想挑戰“三高”的其他大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來說,既要有將存量變增量的決心,又要具備完善技術和資金儲備的能力。而對于參與程度相對較高的“三桶油”來說,改革就是“大象轉身”,牽一發而動全身,姿態也難自如。改革沒有輸家,只是利益的再分配,又有誰是容易的呢?
中游
能源通道“擴容” 管網仍待激活
油氣管網是銜接油氣產業上下游的關鍵環節,更是現代能源體系和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上對外合作、走出去的紐帶。
我國正處于能源轉型的關鍵時期,油氣在一段時期內仍將在能源供應與消費中肩負重任。預計2030年我國石油需求約6億噸,天然氣需求5500億立方米,其中超過60%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氣需要進口。
2017年年中,《中長期油氣管網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這是首次從國家層面制定的系統性油氣管網發展規劃,《規劃》要求積極拓展“一帶一路”進口通道。
過去的一年中,每一條油氣管道的國際合作項目都舉足輕重,我國能源戰略的補給通道不斷拓展。
中緬原油管道工程正式投運,開辟了我國第四大能源進口通道,與現有的中亞油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和海上通道交相呼應,從保障能源安全角度看,極具戰略意義。
中俄石油管道二線工程全線貫通,則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國家東北油氣戰略通道,優化國內油品供需格局,提振東北工業經濟,有力助推我國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通過建設中俄二線管道,擴大引進俄羅斯原油,可及時填補東北地區的石油資源供應缺口。
全球單管輸量最大的天然氣管線—— 中俄東線(國內)建設也全面加速,為2020年緩解東北地區氣源短缺、輻射東部沿線各省市“開快車”。
中亞天然氣管道自投產以來,累計輸送來自中亞地區的天然氣破千億方,惠及國內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3億多人口。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建成投產后,中亞天然氣管道整體供氣能力將達850億方/年,成為中亞地區規模最大的輸氣系統,并通過西氣東輸等管道輸向國內,可滿足國內超過20%的天然氣需求。
這一年,超級工程亞馬爾LNG項目投產也十分吸睛。對于中國而言,亞馬爾項目的建成投產,將在中國西部陸路、南部海路進口液化氣之外,新增北部海運液化氣新來源,有利于中國在多國間增加采購的靈活性。由于亞馬爾LNG項目未來將要生產的96%的產品已達成合同,大部分產品出口至亞太國家,且合同有效期為20年及以上,這有利于確保中國北路液化氣來源的穩定供應。
盡管油氣戰略通道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但著眼國內,油氣管網在規模、布局、體制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一是規模偏小,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初步測算,我國100萬噸油當量和1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對應的管網里程分別為160公里和120公里。這個水平僅相當于美國的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低于歐盟和俄羅斯的管網密度。二是油氣管網網絡還不完善,突出表現在布局上不合理。比如目前全國天然氣主干管網相互之間不盡聯通,西藏還未接入天然氣管網,全國常住城鎮人口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夠使用天然氣。
此外,油氣管網還存在第三方難以公平進入,壟斷格局未破、輸配環節層級過多,收費過高和儲氣調峰設施缺乏,影響供氣安全等問題,這些都是中游管網發展掣肘。
未來,油氣管網應當運銷分離,基礎設施獨立,同時減少輸配層級,加強成本監審并放開儲氣調峰氣價。而對于成立國家管網公司,僅一家公司或許并不利于吸引更多主體開展基礎設施建設。
無論如何,中游改革的推進還需加快步伐,這樣既可直接打通行業上下游,有效化解“中梗阻”,更有利于上下游領域的競爭與改革。
下游
價格“跌宕起伏” 市場活力依舊
作為市場化開放程度最高的板塊,2017年有三組對比關系體現了下游價格的“跌宕起伏”和市場的活躍度。
一組是汽油消費量首次出現負增長,天然氣消費量增速加快。
2017年,汽油消費量出現萎縮和個別時間段的負增長,需求變動之快超出預估。7月4日,《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發布(下稱《意見》),《意見》指出,要加快天然氣車船發展,天然氣汽車重點發展公交出租、長途重卡等。此外,在京津冀等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地區要加快推廣重型LNG汽車代替重型柴油車,天然氣汽車的替代前景被看好,替代能源不可小覷。未來五年汽油消費增速將由9%放緩至4%-5%的區間。
有緩就有急。2017年前三季度,全國天然氣消費量大增,同比增長16.6%,而2016年這一增速僅為7%。
煤炭、石油價格回升,天然氣價格競爭力顯現。天然氣市場在政策、環保、改革、價格等多重因素合力作用下,已確立較強發展動能,未來幾年消費量仍有望保持較高增速,但同時存在諸多風險和挑戰。例如,采暖“煤改氣”加速推進,北方地區季節性峰谷差進一步拉大,儲氣調峰能力不足愈發凸顯。
另一組對比是尤為值得關注,持續時間長、輻射范圍廣且令人始料未及的成品油價格持續下降和LNG價格“瘋漲”。
2017年年中,成品油消費低迷引發市場主體“價格戰”并持續蔓延,不僅有民營加油站參與,也有中石化、中石油所屬加油站。一方面,供應主體多元化、資源過剩局面加劇、油站利潤高企是造成“價格戰”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 當時已有22家地煉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充足的資源使得地煉開工率大幅攀升。作為國標汽油的補充,調和汽油資源持續存在,造成市場供應量激增。地煉出口配額在2017年初“被封”,“出口轉內銷”加劇了資源過剩局面。同時,成品油批零價差較大,加油站存在“任性”資本。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7年年末LNG價格飆升,噸價甚至破萬。
經濟向好,價格改革和行業政策集中發力、部分下游用氣企業用氣量回升、“煤改氣”加速推進等因素綜合作用,共同形成2017年天然氣量價齊升的局面。“氣荒”或將持續并在五年內難有改善。國家發改委召開告誡會提醒會,強調保供氣,穩民心。
此時,作為改革油品定價機制和反映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的“推手”之一,在氣價高漲的之際,正式運行一周年的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嘗試發力。
2017年9月12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舉行首次天然氣競價交易,當日交易均以最高價結束競拍。11月29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成品油現貨交易開始試運行。
交易方式和最終影響褒貶不一。但歸根結底,價格既能反映出市場活躍度,更能反映背后的體制問題。天然氣價格需由體制改革保駕護航,把競爭性環節放給市場,廣開氣源,這樣下游交易中心競價才會形成公道的價格,讓天然氣體制改革和價格改革相協調。同時建立上下游聯動機制,適時推進居民與非居民價格并軌,通過天然氣體制改革實現氣源和輸配氣價分離,輸配氣價接受成本監審,氣源上下聯動。
第三組對比則是煉化格局中“地方軍”與“國家隊”正逐漸形成競爭“對抗”的局面。
這一年,實力雄厚的“兩桶油”沒閑著。2017年三季度,中石油云南煉油廠和中海油惠州二期煉油廠陸續投產。中石化計劃“十三五”期間投資2000億元,優化升級打造茂湛、鎮海、上海和南京四個世界級煉化基地。與此同時,2017年6月,浙江石化4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也已經開工。10月,中化集團與旭陽集團合作在曹妃甸建設15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大型煉化項目再添新軍。
盡管目前以“兩桶油”為首的煉化產能仍占據主導地位,但從2017年開始,地方煉廠不斷壯大并崛起。16家山東地煉企業聯合出資,優化重組,成立了注冊資本達900億元人民幣的山東煉化能源集團公司。
借助政策東風,地煉迅速崛起,但還遠未形成完善的信用體系,寶塔石化就因承諾履行不到位收到首張失信罰單。
上有三大石油公司占領成品油出口市場,下有國家嚴格控制進口原油使用權。未來,民營煉廠要想在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中殺出重圍實屬不易,切勿有“我弱我有理”的念頭。最務實的方向就是在淘汰落后產能、稅費及原油使用方面嚴守底線,同時擴大和優化煉油能力,自我監督嚴于律己。
我國煉油產能過剩,根據各在建、擬建及規劃的煉油項目,預計新增能力1.1億噸/年,考慮淘汰10%-15%的落后產能。
鼓勵高效產能,優化中國的總煉油能力并多元化發展,這是2017年也是未來煉化行業的最大主題。
隨著更多大型煉化項目的落地,行業競爭愈發激烈。未來,行業將通過政策宏觀調控與市場選擇,扶大抑小,實現煉化產業規模化、一體化、規范化,整個過程也將是以“新”換“舊”的轉變。